“屬下贊成令君的說法,此刻出兵南下,必須兵分兩處,一處留下以防衛泰偷襲,一處渡江而去。我們從未歷過水戰,又要防又要攻,風險太大!”
“令君說的固然有理,但戰機稍縱即逝。也有可能待一切都成熟了,我們準備妥當了,鄔憫和劉氏卻也化敵為友、統一戰線了。這年頭從來都是利益當先,沒有永世親也沒有永世仇!甚至也有可能,那會衛泰也變得比現在更強大了,那彼時攻伐不一樣艱辛嗎?”
“有道理,戰機可遇不可求。若是錯過這次,難保來日還有如此好的機會。打仗不比其他事,需準備但也更需應變。如今本就還處于亂局之中,且先趁機打了再說!”
……
這日政事堂商討南伐事宜,總共兩處議題。一乃對當下局勢的分析,二乃討論是否出兵南下。文官武將盡數在任,來回言說各有道理,但誰也不曾說服誰。
藺稷坐在正座,身后掛著的是十三州兵力分布圖,面前長案上擺著的乃從鸛流湖到金江北岸的各處要塞據點沙盤圖,和北上冀州的行軍路線圖。
從朔康四年到如今,除卻去歲鸛流湖之戰動用了豫州守軍,其余東谷軍已經修整一年有余,今歲這仗肯定是要大的。
按部就班,自當發兵冀州攻打衛泰,這也是原定的計劃。然面對南地這般局勢,他其實很心動。
若進行南伐,他最擔心的并不是衛泰的偷襲,而是天子與衛泰的結盟。如今江北九州,明面看是他和衛泰對峙,然天子畢竟是天子,相對臣子他有天然的優勢,且還能在他眼下訓出死士,能從衛泰手中搶回公主,便不容小覷。是故這江北實乃三足鼎立之勢。
三足鼎立,弱者相聯以抗強,是最常見的局面。
藺稷扣了兩下桌案,堂中靜下。
“贊同伐南者,以執金吾為首;贊同征北者,以姜令君為首;無論南伐還是征北,你們各去言明利弊和措施,書以成卷,三日后進行二次商討。”藺稷觀過滴漏,即將午時,只讓他們各自散去。
鸛流湖的急報便是這個時候送來的。
還是六百里加急。
乃事關年前抓捕蒙燁一事。
蒙烺于政事堂會議后的翌日,臘月廿九便親自領兵前往。按照
與他唇齒相纏,相濡以沫。……
縱然信使說得真切,
但藺稷不曾驗證,便始終難以置信。遂當日喚回蒙喬,讓她另帶任務前往。
即在豫州全境高價收購川郁索。
川郁索既然被人當做飲食之用,
或許百姓人家會有囤積。
若是豫州沒有,則以豫州為中心,
擴展于其他州郡、根據川郁索的生長環境進行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