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一個禮拜就在震耳欲聾的引擎轟鳴和高空凜冽的風中過去了。
時間悄無聲息地溜到了9月13日。
蘇長順感覺自己像做了一場光怪陸離又無比真實的夢。
他俯瞰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長江大橋工地,那鋼鐵的骨架在奔騰的江面上一點點倔強地伸展。
見證了鷹廈鐵路工人如何在崇山峻嶺間劈山鑿石,鋪設通往未來的鋼鐵命脈。
感受了玉門油田荒原上噴涌而出的黑色激情,那股改變國家能源命運的澎湃力量。
看到了官廳水庫如何將奔騰的河水馴服,化為滋養京畿的碧波。
也見證了鞍鋼那規模驚人的擴建,高爐林立,鋼花如雨,吞吐著新生的力量…
山河壯麗!
建設如虹!
改天換地!
這三個詞,不再是報紙上空洞的口號,不再是劇本里華麗的辭藻。
它們伴隨著引擎的震顫,席卷過高空的狂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鋼鐵與水泥的豐碑…深深地刻進了蘇長順的心里。
他有種想哭的沖動。
不是傷感。
是被這片土地上的人民那股子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磅礴氣勢感動,是為自己能親手記錄這一切而激動。
勞動人民!工人階級!部隊!他們,才是在真正創造歷史。
他們,才撐起了新中國堅實的脊梁。
隨著戰士熟練地將直升機降落在軍區指定的停機坪,螺旋槳的轟鳴漸漸平息。
這部份史詩般的拍攝旅程,宣告圓滿結束。所有需要的宏大場景都已經被攝像機忠實地記錄了下來。
剩下的,就是把那些散落的珍珠串成項鏈——剪輯。
蘇長順拿著楊廠長親自批的蓋著大紅章的介紹信,看著上面明確寫著:因制作宣傳紀錄片需要,茲介紹紅星軋鋼廠宣傳科干事蘇長順及技術員許富貴等三人,前往貴廠借用剪輯設備并學習交流的字樣,心里踏實了大半。
京影廠,這個年代電影制作的心臟地帶之一。
作為上輩子的混子,電影電視劇就是他最日常的消遣,如今他將要走進五十年代的電影圣殿內部,帶著公務的名義,這感覺…奇妙得很。
”小板報?格局太小了啊。”蘇長順推著他那輛二八大杠,心里默默吐槽著。
見識過真正的大片制作流程,體驗過航拍山河的那種上帝視角,再想想以前寫寫畫畫弄的那些宣傳板報,簡直像小孩過家家,這眼界,算是徹底被許富貴和那架米-4給撐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