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一出,永安村的人群里頓時炸開了鍋。
“遷到靖邊墩?那俺們這老屋咋辦?”
“地里的莊稼剛下種,咋挪?”
劉玄抬手往下按了按,喧鬧聲漸漸低了。
“老屋的木料磚瓦能拆的都可以帶走,到了墩子正好添補修繕。”
“田地若是舍不得,可留些人照看,秋收后再遷。”
劉玄明白,在這亂世,百姓們是不患貧而患不安。
戰爭慌亂比貧窮更可怕。
望著人群,他忽然放緩了語氣:
“我知道,我知道祖宅難舍,熟地難離,可眼下這世道,守著根卻保不住命,又有何用?”
他抬手指向靖邊墩的方向,“靖邊墩雖已收回,但仍有小股倭寇在東鄉流竄。”
“村中無駐軍,留在村里,你們夜里睡不安穩,白天干活也得提著心,指不定哪日禍事就降到頭上。”
“而靖邊墩墻高壕深,本就是護著咱們東鄉的屏障,有弟兄們日夜巡邏,倭寇來了也能抵擋。”
劉玄繼續道:
“我今日與大家交個實底,到了靖邊墩,每戶再分五畝熟田,與靖邊墩的鄉親同等份例,地都是翻過的好地,一年不與起科,從次年開始,每畝只收三升糧稅!”
“地里的莊稼,愿意遷的,先登記造冊。原有的地畝暫由留村的鄉親照看,秋收時按人頭分糧,虧不了誰!”
人群里漸漸沒了聲。
大家都知道,農事全賴灌溉,有水之處為沃壤,無水之地皆瘠土。
永安村那幾條爛泥渠,開春時得全村人輪著挑水,稍晚點就被上游搶光,去年就有三戶人家的麥種全旱死在地里。
如今現成的沃土擺在眼前,不用開荒,不用爭水,抬手就能接住。
更要緊的是,先前守墩的是韃子,稍不留意就被強占了田地,糧收多了還要被搶去大半。
如今不一樣了,劉把總帶的漢人軍伍,應該不會像韃子那般橫征暴斂。
更何況,居然一年不用起科!
這意味著頭年收的糧食全歸自己,不用繳一粒給官府,對莊稼人來說,這比啥都實在!
永安村的地薄,繳完糧稅常常不夠過冬,如今去了靖邊墩,五畝熟田的收成,再加上不用納糧,妥妥能攢下余糧,開春也許還能添頭耕牛。
“一年不起科,次年每畝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