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下午三點,曼谷植物醫學中心內,會議廳座無虛席。
與此同時,另一座別墅里,女孩額頭的冰袋已經被換了無數次,嘴唇依舊干裂蒼白,仍未醒來。
會議廳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草藥香,講臺兩側擺著新鮮摘取的藥草束,艾草、羅勒、南姜、紅景天一應俱全,散發著溫和卻扎實的氣味。
講座主題是“草藥療法公益推廣”,由周氏泰銀基金會與泰國植物藥研究院聯合主辦,背景墻上一行金字赫然印著:“草本療法新方向:醫學dama與情緒恢復機制研究”
入場者每人手中都拿著一本當天正式發行的醫學雜志,封面是一張青年女性的照片——莎拉,陽光打在她眉眼間,神情自信堅韌。
標題旁標注著:“新時代中草藥醫學的希望之星——清邁實習生莎拉”
有人翻開雜志低聲議論:“還沒畢業?這資源也太硬了。”
也有人點頭稱贊:“她爸是教育局的,能推她出來也是為了拉年輕人關注草藥療法,宣傳用的。”
主持人是泰國衛生署下屬草藥組負責人,身穿正裝,侃侃而談植物神經作用機理與非致幻dama素的臨床使用趨勢。
身后大屏幕上則輪播著項目宣傳短片,鏡頭掃過清邁研究中心下屬的高地溫泉、大棚試驗田、醫護穿梭的配藥走廊,一切看上去“規范、透明、先進”。
鏡頭切換時,一個熟悉的身影登上了屏幕。
——蘇拉教授的遠程連線。
他坐在清邁大學研究室中,白襯衣整潔,眼鏡下的神情溫和。背景故意布置得極為“學術”:植物標本、手繪草藥分布圖、一張發黃的解剖草圖。
“……很遺憾因為時間沖突無法親臨現場,但我對草本療法在現代醫藥介入中的作用始終充滿期待。”
“尤其是我們在dama提取、疼痛管理和精神調節方向的探索,目前已有令人欣喜的進展。”
記者們鏡頭輕輕調焦,對準屏幕上的蘇拉教授,臺下掌聲響起,掌聲中的細節卻不那么統一。部分本地草藥派系的老醫生看得出神,另一部分學者卻面色猶疑,像是在琢磨話里是否藏著別的意思。
站在最后的一位記者放慢快門,在“疼痛管理”幾個字打出那一秒,輕輕按下快門。
就在臺下第一排,周寅坤靠坐在椅中,身著深色西裝,會議手冊攤在桌子上,而男人手里翻開的正是“清邁制藥工廠和泰合生命科學集團結構圖”的匯報資料。
很快,主持人介紹了今天的“青年代表發言人”,觀眾席瞬間安靜。
莎拉走上講臺。
她一身得體的白大褂,發梢微卷,臉上沒什么粉飾,只略施薄妝,看起來干凈利落又有些生澀。她站在講臺前,雙手輕握麥克風,目光掃過臺下,語速不快,卻意外穩重:
“很榮幸能作為清邁研究中心實習生代表,參與到這場植藥現代化的工作中。在未來實習過程中,我將參與配藥樣本的預處理、植物提取液的基礎分析,也將見證草藥在緩解神經性焦慮中的輔助成效。”
一席話并不長,但點到為止,避開了所有敏感用詞,臺下觀眾陸續點頭,記者們的快門聲開始密集。
而在后排偏右,那個先前拍下蘇拉遠程講話的記者再次舉起相機——
這次,他的鏡頭鎖定在莎拉臉上。
從她一開始略顯拘謹,到逐字吐出那些審慎而漂亮的官話,他的指尖始終未動,只在她提及“配藥樣本”那一秒,果斷按下快門。
拍攝完畢,他側身避過主通道,悄悄調出后臺字幕同步記錄,拍下完整的講座時間戳。
他沒有任何明顯舉動,整個過程安靜得像一位普通媒體博主,拍完后坐到側排繼續整理資料。
在他的鏡頭里,蘇拉教授的笑是溫和的,眼神卻隔著鏡頭若有若無地游移了一瞬,像是在尋找某個可能存在的接收者。
莎拉的發言在掌聲中結束,卻并未急著離場,而是稍稍一頓,抬手示意工作人員遞上桌上一籃小巧噴霧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