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大營內熱火朝天,龍武軍將士們正忙著制作飛鳶。
親眼見證過飛鳶的神奇后,攻克壺口關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每個士兵都干勁十足,將十分的力氣使出了十二分,營地上空回蕩著此起彼伏的敲打聲和吆喝聲。
“監軍真乃神人也!”李白捻著胡須,笑吟吟地贊嘆,“這等奇思妙想,怕是連魯班再世也要自嘆不如。”
哥舒翰連連點頭:“確實!這等破關之法,怕是連吐蕃人做夢都想不到。”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將李乾夸得天花亂墜。
然而李乾卻神色淡然,在他看來,這不過是后世常見的滑翔傘原理,實在算不得什么驚天動地的創舉。
“這只是第一步。”李乾沉聲道,“后續還有很多準備工作。”
哥舒翰不愧是沙場老將,立即領會了李乾的擔憂:“監軍放心,末將這就安排將士們分批試飛,務必做到駕輕就熟。”
確實,飛鳶雖好,但若貿然投入實戰,很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必須讓將士們熟練掌握飛行技巧,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風向問題也不容忽視。”郭子儀濃眉緊鎖,提出了關鍵問題。
眾人紛紛點頭。方才試驗時突遇狂風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若是載人飛行時遇到這種情況,后果不堪設想。
李白靈機一動:“不如在兩側山峰插上旗幟,派專人記錄風向變化。”
這個簡單實用的建議立即獲得一致贊同。
李光弼目光炯炯地補充道:“末將以為,進攻時機更要出其不意。選在吐蕃人最松懈的時刻出擊,方能給予致命一擊。”
營帳內,眾將的討論越來越熱烈,一個個作戰細節被不斷完善。飛鳶破關的計劃,正在這群當世名將的謀劃下,逐漸從構想變為現實。
“將軍以為何時出擊最為妥當?”李乾目光如炬,直視李光弼。
李光弼胸有成竹,拱手道:“末將以為,當待我大軍主力抵達之時。一旦龍武軍攻破壺口關,主力即刻長驅直入,直搗邏些,打吐蕃一個措手不及。”
“妙極!”眾將齊聲喝彩。
壺口關天險難攻,吐蕃人必以為唐軍束手無策。若待唐軍主力壓境之際,龍武軍突然從天而降破關,大軍趁勢直撲邏些,對吐蕃而言無異于滅頂之災。
“依我之見,”李乾目光轉向哥舒翰,“不如請大帥親赴大非川調兵,我等在此籌備。待大軍抵達,萬事俱備,便可一舉破城。”
調兵遣將,非主帥不可。哥舒翰聞言沉吟道:“待飛鳶百丈試驗成功,本帥即刻起程。”眼下僅試驗了五十丈高度,事關重大,他必須親眼見證百丈飛行的可行性,方能放心離去。
“理應如此。”眾將紛紛頷首。
很快,各項事宜便安排妥當。兩隊精銳龍武軍,各十人,分赴兩側山峰插旗測風;工匠們加緊趕制飛鳶,從三丈到三十丈的試驗均告成功。
最終,眾人一致決定進行百丈高空的終極測試。
在巍峨的積石山中,尋一處百丈懸崖并非難事。距營地五六里處,恰有一處絕佳所在。一處避風的山坳,正是進行高空試驗的理想之地。
眾人抬著風箏登上百丈懸崖,李乾剛挽起袖口準備親自試飛,哥舒翰一聲暴喝:“監軍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