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有容點頭。
反賊內部有自己的暗中聯絡方式,外人極難知曉。
朝廷和淮州聯軍雖然封鎖了云州三郡,但三郡之地與安州府接壤的邊境線太長,是無法做到密不透風的。
石有容只要能安全抵達安州與梅州邊境,就有自己的辦法能闖回去,經梅州境內返回毗鄰海岸的沿海大城,云州。
云州本是藩王領地,尤為富庶。
天王石先開率領綠林大軍挾持云州王,并策反了當地守軍后,便將這里當成了老巢。
雖前線潰敗,但仍有梅州、青州二郡作為前沿防守,暫時還能偏安一隅。
而三城互成犄角之勢,梅、青二州分局兩側,云州局中,可合縱連橫,相互策應御敵,工事堅固。
三城之間有一處闊達萬畝以上的平原地帶,非常適宜耕種,土地肥沃。
此前云州王還活著時,這處小平原便是三郡自給自足的“飯碗”。
只是被反賊攻占后,他們并不想按部就班地發展實力,循序漸進地奪取天下。
而是采用更為激進與冒險的方式,迅速從百姓手中搜刮輜重,妄圖一鼓作氣打下京都,顛覆大景國祚。
這個策略倒不是完全的愚蠢行為。
一旦京都陷落,民心四散,朝廷根基崩碎,反賊回過頭來再安撫民心,倒也可以穩住陣腳。
但結果顯而易見,反賊尚且還不具備閃電擊潰朝廷的能力。
黃蓮軍在北陌城與幽州的推進遇阻,已經預示著閃電戰策略的失敗。
與朝廷的對峙越久,對反賊愈加不利。
從百姓手中強取物資的弊端也同時突顯,民怨的爆發促使朝廷反攻,立馬得到了淪陷區眾多百姓的支持,致使反賊潰退千里。
反賊這點潛在的戰敗因素,陳余并不難想到。
如果是他主導造反,便不會采取如此激進的方式。
相反,石有容的懷柔政策卻是相對可取的。
大景統治天下數百年,雖已腐朽得千瘡百孔,但也不是說要推翻就能推翻的。
反賊因百姓對朝廷的怨恨而得勢,卻想著壓榨百姓迅速獲取物資對抗朝廷,無疑是“致命”的。
但現在迷途知返仍為時不晚,云州三郡能守住,就說明百姓雖對反賊沒什么好印象,卻也對朝廷積怨已久,仍持觀望態度。
否則,云州三郡也會像安州一樣,迅速爆發起義,趕跑反賊。
可結果現在云州相對穩定,可見貓膩。
石有容大難不死,回到云州后若能快速改變對民政策,還是有機會與朝廷對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