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總在等待絕對的一切就緒,那我們將永遠無法開始。
在行動中臻于至善
“如果我們總在等待絕對的一切就緒,那我們將永遠無法開始?!边@一箴言閃耀著理性洞察的光芒,它像一面澄澈的鏡子,映照出當下普遍存在于我們行動之前的踟躇反復——對所謂周全準備的過度執著使我們最終成了“完美主義”的隱形囚徒。唯有破除這一迷障,以行動為圭臬,在漸進中勇于開拓,我們才能真正順應時代洪流,推動現實前行。
世事本無完美,過度追求萬全準備常常成為阻礙開始的隱形樊籠。對“絕對就緒”的癡迷,源于人類天性中對未知的恐懼和對風險的規避。老子早已洞悉此理:“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逼渲腔壑幘驮谟谥该魅魏魏陥D偉業皆始于微不足道的行動。反觀當下,多少宏大計劃與創新構想,都在“條件尚不成熟”、“調研仍需深入”的自我暗示中胎死腹中。心理學家亦揭示“行動癱瘓”現象——當完美主義成為執念,人類大腦的決策機制可能徹底陷入僵局。歷史長河里,商鞅變法之前,秦國絕非萬事俱備之地;王安石新政之始,朝廷亦非鐵板一塊。重要的并非絕對穩妥的條件,而是勇于邁出。
世上無絕對之“就緒”,實干與探索精神則是開啟未來的真正密鑰。面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的復雜形勢,《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精神在當下具有特別深邃的含義。面對新質生產力的崛起與科技革命浪潮的澎湃,我們更需超越“等待戈多”式的踟躕,擁抱“先行探路”的果敢。行動的靈魂不在于保證每一步都完美無誤,而在于其內在的強大韌性與持續的進化能力——正如恩格斯所言:“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鄙钲谠诟母镩_放之初的每一步都在“破”與“立”的碰撞中艱難前行,正是憑著“敢為天下先”的行動勇氣,才最終造就了今日非凡的奇跡。
誠然,“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必須等到準備萬全方能啟程。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這正是對“在行動中臻于至善”哲學精神的時代呼應。鄧小平通志曾指出:“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讓我們告別“完美主義”的迷途,以“蹄疾步穩”的辯證智慧,在勇敢付諸行動中不斷破繭而生、超越自我、開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