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時光總是過得那么快。
陸燃和林國棟一幫人夜以繼日,就連半夜都安排了工人輪班進行施工。
最終在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內,一條手搓電池生產線就順利的建起來了。
這有多虧之前陸光采購了大量的相關設備,方便陸燃去做各種改造。
要不然估計等到財務賬上沒錢了也不一定能夠搞出來。
“陸總,各個設備都已經完成調試,可以開始試驗了。”
林國棟看著眼前一臺臺熟悉又陌生的設備,心情頗為忐忑。
這條被陸燃魔改之后的生產線,真的可以順利的生產出18650鋰電池嗎?
“開始吧。”
雖然眼前的生產線看起來沒有什么高科技感,其中還有不少的工序需要人工去對應。
但是陸燃對其很有信心。
每一臺設備,他都是親自參與了改造和調試。
經過這一個月的時間,陸燃也以專業水平征服了全體項目人員。
搞技術工作,你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蒙不了人的。
伴隨著陸燃的指令,投料機開始將提前準備好的正負極原材料,各自投入到對應的攪拌機里頭開始攪拌。
這算是鋰電池生產的第一道工序了。
看起來很簡單,就是把各種原材料攪拌在一起。
其實這里面其實有很多的門道。
索尼的鈷酸鋰電池是通過行星式攪拌機,分批次將鈷酸鋰、導電劑、粘結劑等原材料添加進去。
混合時間需要6個小時左右。
而陸燃改造之后的攪拌機,則是雙行星攪拌+高剪切分散的方式來快速的攪拌,并且采取了二十一世紀才普及的預分散技術,將導電劑和粘結劑先預混,然后再與鈷酸鋰等主材混合。
這樣子不僅讓混合時間降低到3小時,還不容易出現氣泡團聚的質量問題。
絕對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
工業生產,特別是鋰電池的生產,不像是其他的一些零件,材料投入進去,很快就能有零件出來。
很多人估計都無法想象,一粒18650鋰電池從原材料投入到最終出貨,索尼需要耗費超過10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