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預想到的是,此后的幾天媒體一定對他大肆的夸贊,觀眾也會為了搶一張《爆裂鼓手》的電影票早早的去排隊。
同時,評委會也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這樣一部純粹的電影,你們要如何來安排它。
給不給獎?
不給獎……
在電影節已經過半,幾乎沒出現什么亮眼作品的同時,這一屆評委會和整個柏林電影節,恐怕都要遭受全方位的質疑。
柏林從來沒有一家獨大。
歐洲電影節有三大,三大之外也不是沒有競爭對手。
此外,奧斯卡帶來的壓力,讓這一屆的柏林電影節星光慘淡,優秀作品也越來越少。
真要是出現《爆裂鼓手》一個獎都沒有這樣的爭議,這幾個評委以后估計就沒有電影節還愿意請了。
電影結束后,郝運和其他幾個人站到臺上接受采訪。
相比較電影開場之前的枯燥提問,這個時候現場頓時就激烈起來了。
“郝導,是什么原因想要拍攝《爆裂鼓手》這樣一部影片?”
“本片的剪輯師張一凡似乎并沒有特別有力的作品,你為什么選定他來作為本片剪輯師呢?”
“挑選演員的時候有困難嗎?影片中曹遠征的角色詮釋的非常出彩,我們很抱歉的認為超越了你飾演的主演角色,是否可以了解一下選角過程。”
“連續多部成功作品,郝導已經是青年導演的典范,對于那些正在為他們的處女作或者第二部作品奮斗的電影創作者,你有什么建議嗎?”
……
問題一個接一個,郝運風趣幽默,侃侃而談,大家觀影時候的壓抑在問答階段得到了一定的釋放。
只可惜,放映廳很快就要迎接下一部電影了。
所以郝運不得不宣布首映結束,帶著大家退出放映廳。
如果說電影在放映之前,郝運還單純的只是憑借自己的個人魅力,還有戛納最佳編劇的頭銜,在電影節期間混的如魚得水。
而跟著他來的馮元征和安小曦等人,更是只能借助他的光芒。
那么,在電影首映結束之后,情況就立刻發生變化了。
郝運的新片得到了首映觀眾和媒體的肯定,他帶來的這些人同樣也成了電影節的“嬌客”。
尤其是馮元征、張一凡、趙斐三人。
馮元征演的實在是太好了,郝運飾演的男一號和他完全沒法比。
在記者提問環節,人家就毫不避諱的說出來了。
就算這部電影能夠拿影帝,也是馮元征的男二號拿,郝運的男一號完全沒有資格。
當然,這個和人設也有關系。
趙斐人家本身就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憑借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獲得第18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攝影獎、《紫禁城》獲得紐約國際電視節最佳攝影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