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鮮傳媒甚至按照賠個底朝天做的心理準備。
卻沒有想到居然開始賺錢了,而且還賺的不少的樣子。
畢竟不止是票房有收益,海外也開始拿錢了。
一部抗日片,賣出了海外版權,聽起來確實有些魔幻,但是一百五十萬美元的價格卻是實打實的,這個價格直接就把成本收回來了。
海外片商也不傻,他們根本不是奔著院線去的。
多渠道之下,一兩百萬美元收回成本輕而易舉,頂多就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至少可以豐富他們的片源庫。
這是郝運第三部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的作品,而且每一次的入圍都沒有走空。
去年柏林甚至刷了兩個獎。
這也造成了他的知名度已經開始蔓延到歐美影壇,文藝片觀眾開始對他感興趣。
如果不是直奔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去,在好萊塢找個中型電影制作公司,郝運當導演拿到剪輯權并不是白日做夢。
甚至連八大電影公司,只要制作成本能夠維持在一兩千萬美元的水平,想必也會尊重他這個“電影奇才”。
好萊塢那邊確實報道稱,郝運是華夏新生代里的翹楚,是個不折不扣的電影奇才。
報道里一般還會備注一下,《trouble
is
a
friend》和《need
you
now》都是他創作和演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