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才子耍小聰明
兗縣。
考場。
監考的張謙,他雖然面無表情,卻忍不住嘆了口氣,同情這些考生。
有關‘賦’的事,他這個考官太清楚了,三年前曾突然加入到鄉試當中,那一屆的考生成績慘目忍睹。
后來經太傅蘇曦之提議,又改回了四書五經,只做備考來用,想不到又出現了,還是在童試!
張謙目光所及之處,沒誰不是愁眉苦臉,倒是有一個人,已經開始落筆了!
好奇心的催試下往前湊了湊,他見過此人,兗縣縣令之子,被譽為兗縣三大才子之首的鄭源明。
嗯!
才子還是有的!
張謙點了點頭,覺得鄭源明能落筆,定然是才思敏捷,于是好奇地撇了一眼卻倍感失望!
對于‘賦’的格式和評選,雖然沒有明說,但如今已經有了一定的規則,其中大家的看法共性,不能以‘詩’的形式去寫。目的嘛,一來,是為了‘賦’的新穎性,二來,也是為了更好的探索‘賦’,讓這種形式真的融入到百家當中。
如今拿來作為科舉考試的科目,這兩點更是尤為重要,寫‘詩’就是在破壞這科舉的規則!
然而,這鄭源明雖然飽經詩書,又是一大才子,目光卻非常短淺,結果偏偏以詩的格式去創作,倒不是因為他悟性低,準確的說來就是持才傲物,自作聰明。
正如張謙所想的那樣,鄭源明連今年的童試指南都沒放在眼里。
他覺得區區一個‘賦’,只要寫起來朗朗上口,那就是好賦,因為詩賦不分家。按照那慢慢規劃下來的格式,那才是沒有自己的見解,這次大家都寫那流水賦,偏偏他寫了詩賦,絕對能拿一等!
見張謙正在盯著自己,這人跟他父親認識,他也見過,還以為自己寫得太好震驚了對方。
以至于朝著張謙拋了一個笑意,更加的賣力寫了!
這一舉動,張謙徹底無語了,扭頭就走!
林雷這邊,也動起了筆來。
要說山水賦,那肯定是蘇軾的赤壁賦啊。
情韻深致、理意透辟,赤壁賦一出,那是影響了整個文壇的絕唱。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
林雷下筆如有神,對于一個山東考生而言,寫這種古文詩詞,那都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以至于越寫越興奮,筆如游龍,大開大合!
不到兩刻鐘,一篇《赤壁賦》完成了,他拿起來反復觀看,字跡上不太飄逸完美,但非常工整,一個錯別字都沒有,這讓他很滿意。
童試總共兩場,上半場在上午,考一個時辰,也就是兩個小時。下半場在下午,同樣也是一個時辰。
考試期間不允許提前交卷,晌午會有人提供饅頭和水,直到考試結束,都只能待在考場座位。
按照考試規則來講,就算死也要死在考場,至于上廁所……原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