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就是這個感覺,"趙順拿起另一把錘子,"我來試試。"
接下來是秸稈處理。鄭昊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干玉米稈,用菜刀開始切割。
"要切得細一些,這樣發(fā)酵效果更好,"他熟練地切著,"刀要快,用力要均勻。"
很快,一堆玉米稈就變成了細碎的段落。
"第三步是配比混合,"鄭昊按照流程圖上的比例,用簸箕分別量取原料,"3:5:2,忘記的話就翻我那個本子,三斤五斤兩斤,這個比例很重要,不能搞錯。"
張國強也在一旁認真記錄著,這些在學校亦或者在老家從未聽過的方法,他覺得以后定有更大的作為。
最后是發(fā)酵池的建設。鄭昊選擇了院子后面的一塊空地,開始指揮大家挖池子。
"深1米,寬2米,長度看原料多少而定,"他拿著鐵鍬示范,"池壁要平整,底部要平坦。"
挖好池子后,鄭昊先在底部鋪上一層稻草,然后把混合好的原料倒入池中。
"加水要適量,"他一邊灑水一邊說道,"用手抓一把料,能擠出水但不滴落為準。"
最后,他蓋上草簾進行保溫。
"這樣就完成了,"鄭昊拍拍手上的土,"接下來就是等待發(fā)酵。記住,每隔5天翻動一次,半個月后就能用了。"
"太好了!"張國強興奮地說道,"這下我們的養(yǎng)殖規(guī)模又能擴大了!"
"關鍵是成本低,"趙順算了算賬,"這好幾百斤骨頭才5塊錢,秸稈和糠麩基本不花錢,能做出上百斤飼料。"
劉明華詳細記錄著整個過程:"這個技術創(chuàng)新很有推廣價值,要是成功的話,可以大規(guī)模推廣啊。"
中午時分,鄭昊把流程圖又仔細檢查了一遍,確保每個步驟都清楚明白。
"你們按照這個圖操作就行,"他對大家說道,"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互相討論。實在解決不了的,就寫信問我。"
"昊弟,你真是太用心了,"三哥鄭國慶感動地說道,"你這流程圖畫得像大傻瓜教學似的,我都能看得懂。"
"技術要傳承,不能只有我一個人會,"鄭昊認真地說道,"只有大家都掌握了,這個技術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
下午兩點,鄭昊開始收拾行李,準備回省里的攻關基地。家人和村民們都來送別,大家依依不舍。
"昊兒,一路平安,"母親李秀花眼中含著淚水,"到了那邊要照顧好自己。"
"放心吧,媽,"鄭昊抱了抱母親,"家里的事就拜托大家了。"
"你安心工作,家里有我們呢,"父親鄭大山拍拍兒子的肩膀,"國家的事重要。"
鄭昊背著行李,向家人和鄉(xiāng)親們揮手告別,踏上了回省里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