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人間,懷悟選擇成為一名游醫治病救人。
其實,他根本不懂,為什么救人?只是師父曾說過生命和死亡對于人而言是近乎于神圣的存在。
因此,懷悟天然地認為,也許在救人命的過程中,他可以窺見到生和死的意義。
他在機緣巧合之下收養了阿奇。
那個孩子是在打仗時被丟棄的遺孤,當時兵荒馬亂,一個又一個城池不斷淪陷,鐵蹄踏破城門的聲音,流民驚慌無助的叫喊,沒有人會關注到一個幼童的哭喊,那個孩子似乎也注意到了,他從一開始撕心裂肺的大鬧,全身不安分的躁動,竟然天真地把雙手伸出渴望有人擁抱,一副希望被拯救的模樣,后來漸漸地放下手可憐的看向周圍,直到最后他連動作都沒有了,只隱隱約約小聲的啜泣。
這樣的場景在人間稀松平常。
人界浩劫,歷千祀而未息。
神、仙二界數遣神官仙使臨凡拯濟,然皆未果。
昔仙帝嘗赦曰:“人間蒙難,吾曹當先!”蓋享世祀,受民饗,恩澤深重。
今竟弗能救,誠可嘆也!成仙之道在于成人,欲為仙,先成人。
此謂:欲登仙籍,先盡人道。
渡塵令一出,所有有望升階的仙家都需下凡游歷,只有徹底領悟為人之道,方可回到天庭,升為上仙。
懷悟出生時便擁有記憶,他的第一眼是靈臺大片大片的綠,嗅到了甜美的味道,他誕生于人類女性的身體,長于仙境靈臺。
師父黃柏仙君告訴他,他的生母不知依托了什么力量,竟然可以突破仙凡維度,誤打誤撞闖入了靈臺,生下了他。
新生的孩童或許擁有吸取萬事萬物的力量,懷悟不但沒有被靈臺匯聚的靈力反噬身隕,而是不斷吸取靈氣,修成了仙體,成為黃柏仙君座下的弟子。
如今,懷悟已有兩千歲,按說千年有一劫方可升階,可懷悟現在才有下凡的心性,他要比黃柏仙君座下的其他仙徒遲鈍太多,對于事物的理解和領悟總是稍顯遲鈍。
黃柏仙君時常寬慰他,人有自己的路,神、仙亦是如此,慢是快,快亦是慢,不用糾結,不必自尋煩惱。
在這靈臺里,懷悟用比他人更多的時間,去領悟這宇宙瞬息的變化,去感受一花一木的生命,去平息自己內在的躁動,去和自己說話,去和萬事萬物共情,可他還是不懂。
自渡塵令下達,靈臺仙家紛紛下凡以求突破,可是回來的人寥寥無幾,懷悟深知此關之難,在于情。
凡間的情最難過,最難清。
師父早在沒有此令時就去過凡間歷練,他時常說人間有情,我們也都是人間之情的結果,因情而生,不必畏情。
將要下凡之際,黃柏仙君看著懷悟似有話說,又猶豫不決,那是懷悟初次看見師父如此來回踱步的焦急,沒有了往日氣定神閑的模樣。
“懷悟,你與旁人不同,你的生母將你托付于我,我便有義務保護你,也將你留在我身邊親自撫養。
為師有托舉弟子的責任,但你也要脫離我的羽翼自由生長,此番你一去不知多久回來,為師只能望你接納所有發生的一切,接納那些從未出現過的情感和體驗。
”黃柏仙君已經好久沒有一口氣說如此長的一段話,他實在是關愛這個已在他座下兩千年的孩子,比起師徒情,他對待懷悟更像親人。
黃柏仙君拍了拍懷悟的肩膀,看著這個孩子已經是人間十七八歲的樣子,可是氣質卻是一股似是不近人情的嚴肅。
黃柏仙君早就察覺到懷悟的靈根和仙法雖強,卻總是有股阻塞的力量,不讓這孩子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