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你身后的小孩是誰家的啊?”桂枝翻開賬本,開始對賬,那算盤撥得極快,嘴里也不停:“一副藥四錢,喝了三十帖,正好十二兩呢。”
桂枝算完,面露難色:“你阿娘這回病了三個月了?也太久了。這回藥先記上,你先去拿吧。”
楊凝點點頭,嘆了口氣,回避了關于葉璟的問題:“可真是謝謝你們了,要沒要你們賒藥,真不知我們該怎么辦。”
從藥堂出來,楊凝的錢又少了十兩,還剩下九十一兩。
但同時楊凝也有些疑惑,系統給的錢是十兩銀子,這一副藥是一兩銀,那是不是說明買夠十副藥任氏就能好起來?
可她目前不能將全部的錢都拿去買藥,不能透露出自己怎么會有這么多的錢。
楊凝領著葉璟到書鋪,書鋪不大,是個縱向的開間,約莫十步深,中間用木柜隔開,分作兩側,一側是紙筆,另外一側是些竹篾、書冊等雜物,店里就一人看著。
“買什么?”書鋪掌柜站起身迎客。
“買兩支筆。”楊凝看了一圈,問道:“這些是什么價錢?”
“看你買什么樣的了,有好的有一般的,也有便宜的。”書鋪掌柜從筆架上拿出一支遞給楊凝看。
“鼠毫的,便宜,一支十個大錢,買嗎?”掌柜的說完,又拿了兩張草紙和一塊墨碇,放在楊凝面前,“紙和墨碇要嗎?一起買我算你這小孩便宜些。”
“就這毛筆拿兩支吧,有啟蒙書嗎?”楊凝將懷中的一直抱著的大米放下,甩了甩有些僵硬發麻的手,時代不同也不知道啟蒙書會不會一樣。
掌柜的收起紙墨,轉身去書柜里挑書:“《千字文》和《弟子規》、《千家詩》都是三錢銀子,《百家姓》二錢,小孩兒你要哪個?”
楊凝看了一下那四本書,正好是啟蒙四小書,三百千千。
“就《千字文》吧。”楊凝想了想,啟蒙識字,重點是認字,其次是學寫,一本就夠。
她從兜里摸出三吊錢放在桌上:“掌柜的你點點。”
“你們是報了學堂還是報的先生?”書鋪掌柜一邊問著,一邊幫他們包筆和書。
楊凝對此一竅不通,她如實說道:“我們也不知道,我阿娘說要先讓我們啟蒙識字,這找學堂和找先生有什么區別嗎?”
“喲,你們阿娘識字?女子識字,還真是難得。”掌柜驚訝了地多打量了一眼楊凝,和善地笑笑:“區別可大了,你們若是簡單的啟蒙,則是進義學,家里有點底子的則是進蒙館,若有些小錢,便是進私塾了。”
書鋪掌柜見兩人像聽天書一般,從柜臺上拿起錢,坐在椅子上,一邊點著錢,一邊好心地給這倆小孩多說幾句:“義學嘛,是咱們官府、鄉紳、宗族資助的,旨在“教化鄉童”束脩每年給一到兩斗米便夠,書本文具自備,也可以自己抄。但是不好進,需要有宗族推薦,或者鄉紳推薦,也就十來個名額。讀義學,一年一個孩子也就花個米錢。”
“蒙館就貴些咯,束脩每年五斗米,也收錢,五六百文吧,提供書和紙筆,不過是最次的松煙墨和草紙。那些老儒人老童生會抄寫《千字文》、《三字經》之類的給你們。種地的一年交了稅糧,能攢個五到十兩,這蒙館一年下來也就花個一兩左右,村里孩子一般都是送去蒙館。“
“若果你們二人要去開蒙,蒙館是最合適的。”銅錢點清,書店掌柜將錢收好后,再把包好的書筆遞給楊凝。
楊凝看手里那本薄薄的書,猶豫著多問了一句:“那這四本啟蒙書都要會背,還是只需要一本識字就好?”
書店掌柜的也不藏私,笑瞇瞇地回答道“如果是私塾,《千家詩》和《千字文》是必須要會背的,別的沒作要求。”
楊凝聽完立刻又摸出三吊錢:“《千家詩》來一本。”
“謝謝掌柜。多問一句,鎮里哪家蒙館最好啊?”楊凝微微躬身,顯得禮貌客氣。
“鎮里也就兩家蒙館,鎮南邊的蒙館是最好的,叫定學蒙館,有一位舉人供職,好像是姓葉。另一家次些,只有三位秀才公,就在往我這兒后頭走進去的巷子里,叫問學蒙館。”書鋪掌柜說完,楊凝和葉璟對視了一眼,心里基本知道了那位姓葉的八成是葉家的那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