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闈也就是鄉試。
考中者為舉人。
大靖立國后,秋闈考試形式日益嚴謹,特別是中后期,已經到了和“八股文”差不多的程度。
對于文體、格式規范、引用圣賢之言等都有嚴格的限制,不允許自由發揮。
趙安很厭惡這種考法。
在大江以北舉行的秋闈中,所有考題他都曾把過關。
儒家一家獨大很久了。
想要在短時間內改變這種現狀根本不現實。
儒家的經典肯定是要考的,不過加入了他從《論語》中引用的諸多名句,讓考生結合以往所學去詮釋。
同時側重儒家和百家的融合,既考才華,也考融會貫通的能力。
而時務在秋闈中占的比重是最高的。
也是趙安最為看重的。
天下百廢待興,存在著各種各樣亟待解決的難題,這些難題都可以成為考題。
他不需要夸夸其談的書呆子,而是腳踏實地,實干興邦的人才!
回到金陵后,他便在快速推進此事。
其實早在他決定于江南舉行秋闈時,就讓人在準備了。
只是那時江南和嶺南尚未拿下,各地官府難以齊心協力去辦這件事。
現在不一樣了。
各地官府又有哪個敢拖沓?
他只給半個月的時間。
半個月后江南和嶺南舉行秋闈,各地官員若是做不到,或者做不到位,一律就地革職查辦。
金陵城內的讀書人也是多了起來。
不過秋闈不同于春闈,是在各地的貢院舉行,不需要所有讀書人齊聚京城。
這樣一來,金陵的讀書人再多,也不會多到哪里去。
即便如此,由于趙安身在金陵,守軍還是不厭其煩地反復盤查。
鐘玉來了后,更是加派了人手。
喜兒和小竹也是回來了。
都沒等趙安開口,鐘玉便迫不及待地詢問道:“小竹,聽說你發現了謝雄的藏寶之地?”
小竹莞爾一笑道:“托王爺洪福……”
鐘玉啼笑皆非道:“你還是換套說辭吧,也不準再說瞎貓碰到死耗子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