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榮這算盤打得倒是響亮,他不怕袁家與杜家因他這句話便打了退堂鼓。
袁家是何等人家,這尊口開了,哪有說變就變的道理。而容氏代表的杜家,千里迢迢攜禮而來,更不會輕易變卦。
況且他說得在理,哪有不見到人,就定閨女親事的,只是“再議”罷了。
而此刻,蘇建榮口中念叨的兩位公子,正等著杏榜揭曉。
“公子,公子,會元,會元!”
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只聽得一略帶江浙口音的小廝在杏榜前歡呼雀躍。此話一出,立時吸引眾人艷羨與好奇的目光。
因今歲春闈提前,有不少舉子來不及準備便倉促上京,而更多出身窮苦者,則連盤纏都未集齊,只能與春闈失之交臂。
在如此緊迫的情形之下,能在春闈奪得頭名,既要有才也要有財。
“啊呀,是袁兄!不出所料,可喜可賀!”
觀榜的人群之中,有一蓄著山羊須的舉子,此人正是此前登門拜訪袁頌私宅之人。他來了有些時辰,終于在最后一張黃紙之上找到自己的姓名、籍貫。喜上眉梢之際,聽到有人大喊會元,他忍不住循聲望去,目光一掃,恰見那人正是袁頌的貼身小廝余年小哥,忙不迭撥開人群,欲跟著上前道喜。
此時的袁頌正倚在不遠處的一株杏樹下,不知何時一片蔥蔥杏葉落于肩頭,他不經意地將葉片拂去,才抬眼看向那溜須拍馬的山羊須,慢悠悠開口:“意料之中,無甚可喜。”
言語輕描淡寫,卻張狂之至。山羊須訕訕一笑。他本就存著奉承之心,眼見自己已在榜上,自然愿意跟在袁頌身后,期盼有朝一日得見袁大學士。正要上前多攀談幾句,誰知袁頌卻已翻身上馬,他只得道了句“會元郎”,以作辭別。
誰知袁頌卻不在意此等名號,只甩下一句:“待我中得狀元,再喊不遲。”
此話若從旁人口中說出,難免惹人譏諷生酸,可出自內閣大學士袁之序的嫡親子侄之口,便無人敢置喙。只見那山羊須恭敬一揖,久久方才起身。
……
程氏在得知次日便是放榜之日后,一夜都沒睡安穩,翻來覆去數不清多少回,終于坐起身來。
容氏不在的日子,婆母接手中饋,并手把手帶著婉儀,教她如何持家。從前一直覺得婉儀小,心思單純,不適合管家。可在婆母的帶教之下,婉儀出乎意料地將事事打理得井井有條。程氏也終于明白,兒孫自有兒孫福,只要她不過于干涉,一切便已是最好。
因此,哪怕心中再如火燎,她都不能擾了衡兒清凈。
默默起身,行至案前,點了蠟燭之后,便在心中默念:“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一遍又一遍,她漸漸心平氣靜,直至天色漸亮,杜衡前來請安。
“母親,貢院揭榜,孩兒去去就回。”
自從碼頭返回,衡兒便在書房之中,非要事不出。下場那日,再見他時,人已清瘦不少。除了一只針腳不太細致的青絹筆袋,他什么都未帶,便去了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