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洲際導彈發射時所產生的巨大沖擊力,我們這邊有研究可控核聚變時用到的材料”
隨后,姜立又介紹滿足洲際導彈發射時用到的耐高溫材料。
門曉等人現場和姜立一起探討后續的問題。
一時間,一場簡短的視察殲三十戰機研究進度事情演變成一場小型的研討會。
整個殲三十戰機的研發現場呈現出一副熱情高昂的景象。
科學研究便是如此,閉門造車很難取得突破。
一些看似不可能的問題,在提出之后,眾人集思廣益,提出看法,靈感在不經意間便會迸發。
越是研討,越有靈感。
兩個小時后。
姜立拿著厚厚的一塌手稿,快步回到個人實驗室。
剛才和門曉等一眾科研工作者的長時間討論,使他受益良多。
他第一時間將討論的結果記錄在手稿上,此時回到實驗室,他立即對手稿進行掃描記錄。
姜立拿著原始的掃描儀器陷入了沉思。
當前的工作其實意義重大,不過,效率實在過低。
尤其是這些簡單的工作,他完全可以設計一款輔助科研工作者進行記錄,研究,分析等等功能為一體的人工智能ai。
想到這里,他立即意識下沉,看向腦海中的系統。
【宿主:姜立】
【數學:高級(50000100000)】
【物理學:高級(50000100000)】
【生化學:專家(0100000)】
【工程學:高級(50000100000)】
【材料學:高級(30000100000)】
【能源學:高級(50000100000)】
【信息學:高級(40000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