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后,姜悅去村里書院當夫子的日子到了。
清晨,沈逸特意早起,幫她把青色的布衫熨得平整,又給她梳了個簡單的發髻,插上一支素雅的木簪:“別緊張,你教念安的時侯那么有耐心,孩子們肯定會喜歡你的。”
林氏把用油紙包好的糖糕塞進她的布包:“這是你愛吃的芝麻糖糕,中午餓了就吃點。要是書院的孩子調皮,別跟他們置氣,回來跟娘說。”
沈念安也跑過來,把一張畫著小紅花的紙遞給她:“姨娘,這個給你,先生說戴小紅花的人最厲害!”
姜悅接過小紅花,貼在衣襟上,笑著跟他們道別,轉身走向書院。
村里的書院不大,只有一間寬敞的教室,里面擺著十幾張舊書桌,孩子們已經坐得整整齊齊。
看到姜悅走進來,小腦袋們都好奇地轉過來,有的偷偷打量她的衣服,有的小聲議論“這就是新夫子嗎”。
張院長笑著把她引到講臺上,對孩子們說:“這位是姜夫子,以后就由姜夫子教你們認字、背書,大家要聽話,知道嗎?”
孩子們齊聲喊“知道”,聲音清脆響亮。
等張院長離開,姜悅看著臺下一雙雙亮晶晶的眼睛,心里的緊張漸漸消散。
她沒有直接拿出經書,而是從布包里掏出幾個用彩紙折的小紙鳶,舉在手里問:“孩子們,你們見過這個嗎?”
“見過!是紙鳶!我爹帶我放過!”一個穿藍布短褂的小男孩立刻舉手,興奮地喊道。
“我也見過!紅色的,能飛到天上去!”另一個小女孩也跟著說。
姜悅笑著點頭,把紙鳶分給前排的孩子,讓他們傳著看:“今天咱們不先背書,先學一個跟紙鳶有關的字——‘飛’。”
她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大大的“飛”字,然后指著字的結構說:“你們看,這個‘飛’字,就像紙鳶的翅膀,上面的橫斜鉤是紙鳶的身子,下面的兩點,是紙鳶飛起來時飄著的尾巴。咱們跟著念,‘飛,飛翔的飛’。”
孩子們跟著念,聲音又大又整齊。姜悅又讓他們伸出小手,在空中比劃“飛”字的寫法,還編了句兒歌:“橫斜鉤,像翅膀,兩點尾巴身后藏,輕輕一揚飛天上。”
原本有些拘謹的孩子們,很快就放松下來,跟著她念兒歌,有的還站起來,學著紙鳶飛的樣子張開手臂跑了兩步,教室里記是笑聲。
等孩子們熟悉了“飛”字,姜悅又拿出提前抄好的《村居》,貼在黑板上:“咱們今天學的這首詩,里面就有紙鳶哦。”
她逐句念給孩子們聽,念到“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時,就停下來,給他們講村里孩子放學放風箏的場景,講春風吹起時紙鳶飛上藍天的樣子。
孩子們聽得入了迷,有的還小聲問:“姜夫子,明天放學,我們能去放紙鳶嗎?”
姜悅笑著點頭:“要是你們今天能把這首詩背下來,明天咱們就跟張院長說,放半個時辰的假,去村口的空地上放風箏好不好?”
“好!”孩子們歡呼起來,拿起課本認真讀詩,連平時最調皮的孩子,都皺著小眉頭,跟著通桌一句一句地背。
中午休息時,孩子們還圍著姜悅,有的問她“遠地方的紙鳶是什么顏色的”,有的把自已帶的棗子塞給她,還有的拿著本子,讓她教自已寫“飛”字。
張院長路過教室,看到這一幕,欣慰地笑了——他找過幾位夫子,要么太嚴厲,把孩子們嚇得不敢說話;
要么太死板,教得孩子們昏昏欲睡,還是第一次見孩子們這么喜歡一位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