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澤拱手道:“我和奉孝曾經(jīng)私下商討過許多次,若是青州賊眾欲至極陽谷,目的自然以范縣、鄄城兩地為主。”
陽谷周圍,是東阿、鄄城、范縣三城。
此三城相繼布兵,互運糧草,可以形成犄角之勢。
這便是當初軍屯之地選在陽谷的根本原因。
掎角之勢需速攻破其一角,則軍勢立解。
青徐賊寇若是能夠用人命相填,迅速拿下此二城其中一座,那么陽谷就唾手可得。
曹操拿來了地圖,凝視其上,催促道:“繼續(xù)。”
許澤道:“若是在壽張設(shè)伏,地勢太過平坦,青徐賊寇以流民為人命,精銳在其后,那么伏擊得勝,也難以動其筋骨,還會被拖入血戰(zhàn)之中。”
諸多武將若有所思。
他接著道:“所以,與其在此地設(shè)伏,不如換一處。”
許澤上前指向了巨野澤。
在濟陰和東平之間,有一片河澤,路途為山林灘涂,夏秋時河水較淺,沿途可攀山而行,或是乘竹筏而渡。
若是行軍屬于險途,而且又沒有多少地勢平坦之地,故此歷任的郡守都沒有將重兵置于此把守,這里距離壽張不過二十里。
只要堅守壽張,設(shè)立防線,將重兵囤于此,那么賊寇很可能會改道。
郭嘉接著說道:“主公,只要于壽張堅守不出,可假意助長敵寇氣焰,他們想要陽谷糧草,就必須要突破壽張,只要壽張守下來,一定會有大部賊寇想憑借巨野澤渡河奇襲。”
“待他們渡河時,大軍掩殺而出,便可重創(chuàng)敵軍!一旦斬首,再依照此前戰(zhàn)法,游騎襲擾、傳言招降!”
曹操深知兵法,知道此計之精妙之處。
在于深諳人心,出其不意。
讓敵寇自己發(fā)現(xiàn)巨野,以為是可乘之機,實則早已下了埋伏。
他們只需要守住各自領(lǐng)地,逼迫賊寇自己走上這條路就行。
曹操凝目之余,戲志才、程昱也都看了過來,幾乎都是深以為然,不住點頭。
許澤道:“賊寇聲勢浩大,需退守磋磨銳氣,伺候渡河掩殺,將會事半功倍。”
“依此為計!”曹操當即拍板,喚來了夏侯恩:“立刻送一封書信給允誠,叫他收治百姓,堅壁清野,死守城門,將賊寇逼到壽張來。”
此計,很是危險。
曹操知道關(guān)鍵就在于壽張能否頂住這數(shù)十萬青徐賊的填命攻城。
同時還要放棄伏擊地點,改為巨野澤。
若是他們不去巨野澤,攻城不得而退走,那便只能一直駐守了。
但,值得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