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搖晃著腦袋,小辮晃動:“老爺正在與衛大娘說話,我沒細聽,便跑來告訴小姐。小姐,我再去聽聽?”
張希婉點了點頭,這種場面自己跑出去不太合適。
見小荷離開,張希婉低頭看向手腕上的佛珠,伸手輕輕撫摸:“顧公子,你明白了希婉的心意?!?/p>
沐府別院。
顧正臣一如往常,完成了沐春、沐晟的課業。
顧青青跑了過來,對顧正臣埋怨:“衛大娘已經進了張府,娘親不讓我去打聽,也不知張老爺是個什么心思。”
顧正臣笑道:“成與不成,且候著吧,這種事急不得?!?/p>
顧青青見顧正臣如此,也不好再說什么,跑到墻邊看嘎嘎的大雁去了,這里宮里送來的,總共兩只,已經送出去一只了。
婚禮婚禮,講的就是個禮儀程序,像是后世隨便找個地跪下來求婚,然后說聲我愿意,兩個人就在一起的事,在古代是不存在的。
古代婚禮主要有六個程序:
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自漢開始,對每一道程序都十分重視,上至皇室,下至百姓,都以六禮為準辦婚禮。不過在一些戰亂時期,往往是“禮崩樂壞”,百姓都朝不保夕了,誰還用六禮,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婚禮從簡,用的是“拜時婚”,這個程序相當簡單:
(請)
n
下聘,婚禮三禮
女子用質地輕薄的絲織物蓋于頭上,丈夫將其撥開,再拜完公婆,就算成婚了。
不過隋唐時期,禮制重新建立起來,六禮又被拿了出來。至宋代時期,六禮程序開始合并?!端问贰x衛志》記載:“士庶人婚禮,并問名于納采,并請期于納征?!?/p>
這也就意味著宋時,六禮已經成了四禮。
這也很合適,你拿著大雁送聘禮去了,人家都答應這門親事了,順便問下姑娘叫啥名字,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沒必要再單獨分出一天,再準備一份禮物,這耗時耗財啊。
還有納征,這是訂婚,既然婚都訂了,商量下婚期敲定日子,再正常不過,完全沒必要再來一趟“請期”。
宋人是懂得變通,知道享受日子的,朱熹估計也是受“簡化”思維影響,在《朱子家禮》中將納吉也取消掉了,直接成了納采、納征、親迎三禮。
朱元璋恨不得當朱熹的子孫,要不是朱熹家還有后人,家譜清晰明了,實在是加不了朱初一的名才作罷。子孫當不成,但可以當朱熹的追捧者,大明婚禮,老朱定下的規矩就是依《朱子家禮》來辦。
從婚禮這個角度來說,不少百姓是受益于朱熹的,要不是他簡成三禮,老朱很可能對標漢朝,復古至六禮,到那時,六禮可要送五次禮,五只大雁或大鵝,麻煩媒婆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