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鄭錦考慮良久,接下來四鎮水師的重擔,鄭成功頗為滿意的點點頭。
經過思考,就表明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不是慌張之中的決定。
鄭成功一拍雙手,道:“很好,既然你能夠承擔起四鎮水師,那五行兵鎮和四義兵鎮的軍餉你承擔起來想來也不是問題?!?/p>
鄭錦有些目瞪口呆,這就是古代培養世子的方式嗎?這么不斷的加壓的嗎?
鄭錦哭著臉道:“父王,給個喘息的時間吧。一下子負責兩萬人的軍費,就是把世子府賣了也支不起這么大的攤子啊。”
鄭成功思考了一下,道:“確實如此,世子府暫時沒有經濟來源,不利于你的成長。這樣,為父將金仁兩個商行交由你來打理,商行所得,用于軍費的支出。”
歷史上,鄭成功為了籌集軍費,建立了一個復雜的財政系統,用于籌措軍費。
關于這十路商行的記載,通洋裕國是鄭成功提出的治國策略的基礎,也是鄭成功經濟政策的基礎。
永歷四年(1650年),鄭成功奪取廈門、金門后,控制住了中國海外貿易通道,以廈門為中外物資的中轉站,并在廈門、泉州開設仁、義、禮、智、信五大商行,稱水路五商;在杭州等地開設金、木、水、火、土五大商行,稱山路五商,以不披露身份的秘密形式,專門從事各地名產的組織貿易,“凡中國各貨,海外人皆仰資鄭氏,于是通洋之利,唯鄭氏獨操之,財用益饒”。
十大商行分工明確,山路五商負責在領到公款之后,收購各地的特產,并送往廈門,將貨物交給海五商后,再去領購貨款。海五商負責將山五商運到廈門的貨物銷往海外。每一行都擁有大海船12艘,通常航行到日本、呂宋、交趾等地,以獲取大量白銀。
這十大商行就是鄭家軍經濟的主要來源之一,其海貿所賺取的利潤每年大概有二百萬兩白銀,大部分都投入到軍費之中。
隨著浙江、福建等地陷落,清廷實施嚴厲的禁海政策,山路五商的貨物來源不斷減少,利潤逐年降低。
這十大商行自成立以來,都由鄭泰一系掌控,是鄭泰的自留地,當初常壽寧案的起因,就是鄭成功懷疑賬目有問題,派遣察言司常壽寧去調查,結果引起鄭泰一系的強烈反擊,導致常壽寧被幽置臺灣,察言司權威大減,基本上跟廢棄差不多。
雖然這十大商行已經日落西山,一年不如一年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十大商行之所以衰落只是沒有了貨物的來源,其人脈、渠道還在運轉當中,只要能夠有較好的貨物,那重新煥發生計,也就是轉眼之事。
鄭錦真的有點害怕了,這給的也太多了,金、仁兩個商行的大權都給了。
有兵、有錢、有權、有名,這幾項結合起來,所造成的效果,可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幾何倍的增長啊。
這權利有點燙手啊。差不多就是從剛入職的鄉鎮一科員,直接火箭式的提拔到縣委書記。這權利真的是沒邊了。
自己的能力能否把握住這么大的權利呢?
權利很好,但掌握不住,那跟沒有有什么區別。
沉浸鄉鎮二十余年的鄭錦對權利有著自己的看法。
出師有名,只要有著名頭,逐步收回權利那真的減少太多麻煩了。
虱子多了不癢,債多了不愁。只要你敢給,我就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