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聽了不豎大拇指?
可就在大家交口稱贊的時候,周家老宅那邊,氣氛卻陰沉得像是要下雨。
周守田和張秀蓮氣得臉色發青,坐在堂屋里一言不發,這兩個老東西倒不是反對砸了這么大一筆錢去修橋,而是自家兒子再能干,他們也沾不上半點光!
周興富和李桂枝也都在擺著哭喪臉,看著大哥嫂子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兩夫婦心里的那個滋味,簡直比黃連還苦。
……
周興輝是說干就干。
第二天一早,他就和林自強、黃志剛找來幾位懂水利的老師傅,在河邊比劃了好幾天,才確定了最穩妥的設計方案。
“這橋不能只是讓人走,以后村里人日子好了,肯定會買摩托車,甚至是小汽車。”
最終,決定橋長定為八米,正好跨過河面最寬的地方。
橋面寬度設定為三米,剛好容納一輛普通小轎車單向通過,還留有合適的行人余地。
結構上采用鋼筋混凝土梁板橋的形式,橋墩兩個,埋入河底巖石層。
橋面鋪設鋼筋網,再澆筑混凝土,厚度不少于20厘米,以承受車輛重量。
在確認下來后,周興輝騎著摩托車去了縣里的建材市場,一口氣訂下了水泥、鋼筋、石料和沙子,還特意交代要盡快送貨到村,耽誤不得。
材料定好了,剩下的就是人力安排。
周興輝把這件事交給了黃志剛和林自強,兩人都是出了名的好干部,正好搭班干活。
黃志剛負責組織人員,每家每戶出一個壯勞力,每天輪班上工。
為了確保橋墩地基打得結實,決定先在上游攔河筑壩,把水流引開一部分,方便下游施工。
這個活可不輕松,得用大塊石頭和沙袋堆起一道臨時堤壩,還得有人守著,防止出現漲水沖垮的情況。
橋下方也必須打好地基,確保橋墩牢固嵌入地下穩定層,才不會被洪水沖垮或因地基下沉而塌陷。
在露出河床后,一鋤一鎬地往下挖,直到見到底下的硬土或巖石層,接著鋪上碎石墊層,再澆筑混凝土橋墩基礎,能用幾十年都不出問題。
林自強則負責技術上的統籌,他雖然不是沒有太高的學歷,但農村干部懂的事情可多著呢。
加上還找來了好幾位老師傅,事情就更加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