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則坦然地與他對視,畢竟自己所言句句屬實,方孝孺確實是仰慕他。
沒辦法,誰讓自己魅力太大呢!
朱元璋嘴角微微抽搐,也不再糾結陳鋒與方孝孺究竟是如何相識的,轉而問道:“你覺得這篇文章如何?”
“和陛下想法一樣,我認為方孝孺此人確實才華出眾,但他的想法過于理想化……說直白點,就是有些不切實際,空有理論,脫離了現實。”陳鋒如實說道。
這下,朱元璋露出驚訝的神色,剛想問陳鋒為何知道自己對方孝孺的評價,可忽然靈光一閃,眼神微微瞇起:“史書上記載的?”
陳鋒微微點頭:“不錯……而且,方孝孺在史書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容忽視。”
朱元璋儕牙,又是一個歷史名人?
思索片刻后問道:“比起鐵鉉如何?”
陳鋒看了眼朱元璋,心中明白他想問的是什么,無非就是想知道比起鐵鉉,方孝孺在大明歷史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陳鋒沉思片刻后說道:“他是建文三杰之首,被天下士子奉為榜樣,更是第一個被永樂皇帝朱棣誅滅十族的傳奇人物!”
朱元璋猛地瞪大雙眼,滿臉不可思議:“你……你再說一遍?”
陳鋒聳了聳肩,又將剛才的話重復了一遍。
朱元璋徹底驚呆了,真的是震驚不已!
他咽了咽口水,眼神有些怪異,看向陳鋒問道:“這建文三杰是褒義還是貶義啊?怎么結合你前后說的話,聽起來不像是什么褒獎之詞啊!”
如今的朱元璋,對于陳鋒提及的在歷史上留下重要印記的人物,都有些怕了,神經都快變得麻木了。
陳鋒咧嘴笑道:“褒貶都有吧,這三人的情況比較復雜。”
“哪三人?又復雜在哪里?”朱元璋下意識地追問道。
陳鋒輕咳一聲,開始解釋:“所謂的建文三杰,也稱建文三忠,從這兩種稱呼就能看出,這三人本質上其實都是忠臣……起碼是對朱允炆忠心耿耿的臣子。”
“只不過他們在建文時期做了一些頗為不妥的事情,因此背上了一些空談誤國的罵名。不過,他們最終還是光明正大地踐行了忠臣之道,用自己和族人的鮮血,證明了他們對建文帝的忠誠。”
“而這三人分別是建文帝時期實際上掌握大權的方孝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就不用詳細說了,陛下對他的情況大致有所了解……他才華橫溢,被天下士子尊為楷模,更被譽為大明的讀書種子……但他的思想有些守舊復古,想法不太貼合實際,所以陛下才將他派去漢中擔任教習進行磨煉,其實陛下應該是打算將他好好磨煉一番后,留給下一任君主重用。”
朱元璋微微點頭:“咱確實有這個打算,方孝孺才華出眾,又十分注重禮法,在當下這個時代使用他并不合適,因為亂世應當用重典,而不是推行仁義之道。
但對于下一任守成之君而言,他就大有用處了。
咱先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讓標兒做那守成之君,彰顯仁義之風,到那時才是方孝孺施展才華的好時機!”
陳鋒微微頷首:“其實陛下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在其他時空里,由于太子殿下英年早逝,陛下不得不立朱允炆為皇帝。
朱允炆即位后,方孝孺確實被重新啟用,還擔任了文學博士、翰林侍講等重要職位,成為了建文帝的得力謀士和文膽。
至于他的結局……等我介紹完其他兩人再一并向陛下說明。”
“其他兩人齊泰與黃子澄皆是洪武十八年的進士,其中黃子澄更是洪武十八年那場殿試的探花郎。
而齊泰雖然在殿試中排名不高,但他辦事極為牢靠,從不出任何差錯,陛下十分看重他,才賜名‘泰’,他原本的名字是齊德。”
說到這里,陳鋒忍不住看了眼朱元璋。
朱元璋面不改色地說道:“這很正常,他辦事穩重,從不出錯,咱賜他‘泰’字,寓意如泰山般穩重,很合理吧!”
陳鋒嘴角一抽,忍不住吐槽道:“陛下還真是熱衷于給人取名字,齊泰是一個,其實鐵鉉也被陛下賜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