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納征,那就還要納采。”孫停云起了身,“我去看看還有多少銀錢……”
“娘,安坐。”趙輝拉住了她,“那點錢怎么夠?既然是公主大婚,陛下又知道咱們家沒多少錢,納采納征,陛下……有安排的……”
其實朱棣沒安排這些。
他頓了頓才說道:“現在有兩樁事難。一是媒使,父親不在了,納采要去宮里,這媒使要找個有分量、知禮之人。二是家里已經不臨街,屆時家里該行的典儀要有地方、陳設,禮部還會有執事官來。家里狹小,很不方便。”
這些就是婚前諸禮需要趙家準備的點。
民間議婚,最開始是媒人撮合意向。
定下了意向之后,則是請媒人代男方先上女方家納采,同時問名。
這個階段的納采不是彩禮,只是個正式的見面禮,女方則把女子姓名、生辰八字交予媒人,讓男方去合生辰八字,這稱為納吉。
一般來說,問名、合生辰八字都是最開始撮合就會做,后面只是走個流程以顯男方鄭重。
納吉之后,才是真正送彩禮,女方納征,而男方則請婚期,定下日子之后大婚親迎。
公主大婚,則無非由禮部出面擔任婚禮的主持者和幫手,但禮部不能代替男方、女方。
大明的公主大婚,主婚人是皇帝。
男方在提親性質的納采這個環節,也不是用媒人,而是一個很有分量的使者。
(請)
、大婚難處(求收藏追讀)
他得一直做到納征環節,最后也不是向皇帝請期而是被皇帝告期。
現在趙家首先面臨使者問題,他既要在前面幫趙家出面,還要在親迎之日的醮戒儀上代替趙輝已經去世的父親訓戒趙輝婚后行止。
到了那一天時,趙家就面臨家宅太小的問題。
到時候,禮部要派執事者過來。人多倒在其次,關鍵是家里祠堂。
醮戒要告祠堂。親迎時公主儀仗也要先到一趟趙家,公主謁告趙家祠堂后才和駙馬一起去公主府行合巹禮。
趙家原本臨街的前面一進院子已經賣掉,到時候公主難道走小巷子從趙家開在側面的小門進來謁告祠堂?何況趙家現在根本沒有專門的祠堂。
趙輝解釋完這些就說:“我聽海公公的意思,恐怕過完年二月里就要大婚。西安門外大街那里的原淇國公府之前不是在翻修嗎?原來那里就是新的公主府,陛下早就在準備這件事?!?/p>
他沒有說朱棣這么著急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