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
這大大超出了宋思銘的預期,宋思銘的最長預期其實是三個月。
三個月之后,運河景觀帶全線開工,古墓的搶救性發掘在這時候完成,不會影響運河景觀帶的工期。
而一年,影響就太大了。
“為什么會這么久?”
宋思銘問安廣嘯。
“一是古墓的等級比較高,咱們青山沒辦法獨立發掘。”
“二是古墓的結構比較復雜,且之前的盜墓行為,破壞了古墓的承重結構,需要先加固再發掘,不然很容易出現安全事故。”
“三是資金問題,古墓發掘需要專業的設備,雇傭大量的人員,目前,市里并沒有這方面的資金。”
安廣嘯羅列了三點原因。
“歸納起來,就是人和錢。”
“只要有足夠多的人和足夠多的錢,發掘速度就能提高。”
宋思銘想了想,說道。
“對。”
安廣嘯先確認,再補充,“但這里的人,不是普通人,而是專業的考古人員。”
“我明白。”
宋思銘頓了頓,接著說道:“安區長,您先推進張家墳村和南河口村的拆遷,古墓的發掘,我來想辦法。”
“好。”
其實,安廣嘯給宋思銘打這個電話,也是想讓宋思銘出馬。
宋思銘人脈廣,資源多,無論找人,還是找錢,都是宋思銘的強項,只要宋思銘全力出手,把一年壓縮到三個月,還是有可能的。
安廣嘯對宋思銘寄予厚望,但宋思銘放下電話后,卻很是頭疼。
錢的問題倒是好解決,到市政府轉一圈就有了,但人,特別是專業的人,很難解決。
考古屬于小眾學科,全國搞這個專業的,也沒有多少人,而其中一大部分人,又固定在那些發掘了多少年的大型古墓,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