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的夫人出身名門,河東裴氏。
河東裴氏雖不在五姓七望之列,但其門庭,卻一點也不弱于五姓七望,其始祖為嬴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孫封裴鄉,因以為氏。裴氏分為三支,分居河東、燕京、西涼等地,尤以河東裴氏最為興旺。素有,豪杰俊邁,名卿賢相,摩肩接踵之名,尤善出能臣。
唐朝的的。但是這件事關乎咱們女兒的名節,我問的是這個,你打算怎么辦?”
魏征沉默不語。
若按照官場爭斗來說,想要獲益最大,最好的方式就是魏瓔珞站出來誣告李牧,但現在看魏瓔珞的架勢,她擺明了是不會答應了。而且,魏征也不愿意如此下作。
但問題是,他不愿意下作,那些山東出身的御史可不都是君子。用腳指頭想,都能想得出,他們會做什么樣的選擇。
裴氏見魏征沉默不語,氣道:“你這個老東西,你就不能拿出一點態度來,告訴那些人,別打咱們家女兒的主意。若是他們敢用咱們女兒做文章,你就倒戈,再不與他們為伍……這話,你不敢說么?”
“哎呀!”魏征惱道:“家國大事,豈可兒戲?”
裴氏冷笑道:“你也說是家國大事,你連家事都處理不好,焉能處理好國事?”
丟下這句話,裴氏起身去看女兒去了,只留下魏征一個,愣愣地發呆。
他卻不知,那御史從他家離開,回到家就揮筆寫了一個奏折,如今就擺放在李世民的桌案上。若不是因得知李牧患病的事情,李世民心煩意亂,早就看到了。
事情就是這么奇妙。同樣一本奏折,不一樣的時間看,產生的效果也不一樣。
得知李牧患病之前看到和得知李牧患病之后看到,效果自然不會相同。
立政殿。
李世民跟長孫皇后說了會兒話,談及李牧的病,長孫皇后也是不勝唏噓。又聊了聊長孫皇后自己的病情,天色也暗了下來。于是李世民就傳膳,在立政殿跟長孫皇后一起用膳。
吃過了飯,李世民想起了沒看完的奏折,就讓小太監把奏折都搬過來,他今日要歇在立政殿,臨睡之前,要把這些奏折看完。
不一會兒,就看到了這封署名‘盧智林’的御史的奏折。
李世民越看越生氣,看完之后,把奏折丟在地上,罵道:“混賬!又是御史!又是山東士族!李牧罹患腦疾,這些人便以為他要失勢了,惡語中傷他,可惱至極!”
長孫皇后彎腰把奏折撿起來,問道:“陛下,何事?”
李世民怒氣未消:“皇后自己看!”
長孫皇后只好把奏折打開,看完之后,也是皺眉。
這位叫做‘盧智林’的御史,上書彈劾李牧三條罪狀。一曰,竊取國財。二曰,狂妄炫富。三曰,調戲民女。竊取國財說的是,李牧辦公司,籠絡權貴,竊取鹽稅之利??裢鸥徽f的是李牧行事狂妄,以財取樂。調戲民女,說的就是魏瓔珞,說李牧擄走了魏征的女兒,欲行不軌云云。
長孫皇后把奏折放在桌上,道:“陛下,臣妾也覺得是冤枉了李牧?!?/p>
“可不就是冤枉!”李世民咬牙切齒,道:“若無李牧,哪有細鹽,沒有細鹽,稅從哪來,利從哪來?還有那調戲民女,朕怎么就不相信,李牧會干這樣的事呢?還調戲魏征的女兒……他怎么不說李牧調戲了朕的女兒?!捕風捉影!”
長孫皇后見李世民提了頭尾兩件事,單單中間‘行事狂妄,以財取樂’不說,便知道李世民是有意維護了。這盧御史說的這三點,唯有中間這條算是說對了。李牧行事歷來狂妄,細數他做的事情,先是孔穎達,后是魏征,再加上各大門閥家族的人,哪個不是他的長輩,哪個不比他年紀大?但他從來也沒在乎過。這可以視作是恃才傲物,但說一句狂妄,也不委屈他。
至于以財取樂,就更辯駁不得了。大唐日報連著登三天廣告了,長安城如今滿城都是尋寶的人,不是以財取樂是什么呢?
但這事兒還沒法怪他,錢是人家自己掙的,難道還不讓花么?這盧御史把這條列出來,估計也是沒啥說的,拿出來湊數了。
其他兩條么,難逃羅織罪名之嫌。
“朕明日一定要處置這個盧智林,殺雞儆猴!”
“陛下且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