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的,兩人繪制出的很多畫像上,所展示的情景都是一樣的。
但即使一樣的場景,畫像內容的布局、重點也有頗大的差別……
就像是他們所畫出的第一個場景——他倆曾經的相遇。
同樣有著篝火,同樣兩人都在。
鐘采所注重的是鄔少乾當時的懵懂神態,鄔少乾注重的卻是滿嘴是油的豆丁。
又好比鄔少乾曾經背著鐘采在山谷里到處亂飛的影像。
鐘采注重的鄔少乾的后背和后腦勺,仿佛鄔少乾的墨發隨風飄揚到鐘采的臉上,又被他伸手捉住;鄔少乾畫出的卻是一道他背著鐘采的輪廓,看不清兩人的模樣,卻仿佛能在畫像中聽到鐘采的笑聲。
還比如兩人成婚。
鐘采畫出的是一臉驚悚的鄔少乾。
鄔少乾則畫出了自己掀開蓋頭、眼角眉梢都帶著得意和促狹的少年郎。
如此種種,十分之多。
或許也還是因為他們的默契,每每畫出十張八張畫像以后,也只會有那么兩三張是不同的。
不同點就在于……
鐘采會畫出鄔少乾拉弓射箭、打磨秘技時候的無敵風采。
鄔少乾則會畫出鐘采煉制丹藥時那充滿韻律的動作,還有他那靈動的笑容,捧起已經煉成的丹藥對他炫耀的燦爛模樣……
總歸就是,都特別欣賞對方。
在欣賞對方的同時,自己本身即使處在同一個場景里,那都絕對不是繪制的重點,必要的時候甚至還會虛化……大致就看出那里有個熟悉的人影,卻連面貌都沒有畫清晰。
·
兩人在寶車上,每一天的“工作”又多出了幾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