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罷,目光不經意間掠過李乾,隱含惋惜。顯然在他看來,李乾雖勇冠三軍,但論運籌帷幄,終非封常清對手。
帳中頓時響起一片嘆息,長安之行,誰人不向往?然有封常清這等謀士在側,他人豈有勝算?
“末將謝過副都護。”封常清拱手一禮,隨即侃侃而談:“我大唐與大食之爭,實非一朝一夕。貞觀年間,大食如颶風般席卷波斯,波斯遣使求援時,太宗皇帝集魏征、房玄齡等重臣再三商議”
他聲音漸沉,似在追憶那段塵封往事:“當時大食鐵騎橫掃地中海,兵鋒直指東方。可惜天時未至,太宗雖雄才大略,終未能揮師西進。”
說到這里,封常清突然提高聲調:“此誠我大唐百年之憾!”他目光灼灼,仿佛穿透營帳,望向萬里之外的西域疆場。
封常清此言一出,滿座寂然。
唐太宗當年拒援波斯,非但是大唐之憾,更是華夏五千年歷史中最為痛心的抉擇之一!此一決策,實乃改寫了整個歐亞大陸的歷史進程。
當時阿拉伯帝國初興,根基未穩。若太宗能遣一支勁旅西進,猶如在幼苗初長時斬其根基,何來后來橫跨三洲的阿拉伯帝國?更不會有如今盤踞中東千年的大食教!
【注:唐代稱阿拉伯為”大食”,故伊斯蘭教得名“大食教”】
可惜!可嘆!正因安史之亂中斷了大唐西進之勢,才讓大食得以喘息,將其鐵蹄所至之處盡數教化。
若當年
帳中諸將無不扼腕。李嗣業一拳砸在案幾上,酒樽應聲而倒:“若太宗皇帝當年出兵,何來今日大食犯境之患?何來開元年間連攻安西四鎮之辱?”
高仙芝指節發白,沉聲道:“恐怕此刻,我大唐旌旗早已插遍兩河流域!”這位鐵血名將眼中竟閃過一絲罕見的悵惘。
李乾暗自嘆息,歷史長河在這一刻仿佛凝滯,那個本可讓大唐主宰中東的契機,就這樣永遠消逝在貞觀年間的朝堂爭議之中。
而今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已然根深蒂固的龐大帝國。這不僅是軍事較量的困局,更是文明交鋒的千古遺憾!
封常清斜目微闔,沉聲道:“太宗皇帝雄才偉略,麾下猛將如虎,謀士如云,之所以忍痛拒援,實乃形勢所迫!”
他右手在空中劃出一道凌厲的弧線:“世人多謂波斯路遙難至,補給維艱。殊不知——”話音陡轉,“真正要害在于,西域尚在西突厥鐵蹄之下!”
帳中諸將聞言,俱是一震。封常清以指蘸酒,在案幾上疾書:“貞觀四年李靖夜襲陰山,滅的只是東突厥!西突厥仍盤踞西域,如鯁在喉!”酒漬蜿蜒,恰似當年唐軍未能西進的路線。
“波斯求援時,若太宗出兵,西突厥必斷我后路!”他猛地拍案,酒樽應聲而倒:“這才是真正的掣肘之患!待到高宗顯慶二年,蘇定方平定西突厥時”封常清突然仰天長嘆,“波斯早已灰飛煙滅!”
他的聲音陡然拔高,如金鐵交鳴:“大食滅波斯后,挾勝勢東進,與我大唐兵鋒相向數十載!那東方總督侯賽因·優福更狂言,要封先入中國者為‘中國總督’!”
封常清突然抽出佩劍,寒光映照著他扭曲的面容:“此獠亡我之心,昭然若揭!唐與大食,必有一場生死決戰!”
劍鋒所指,正是西方大食所在。帳中燭火忽明忽暗,仿佛預示著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