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坎兒井的結構方式,公布于天下。
所部鼓勵農桑,輕徭薄賦,允許應國,陳國奔逃的中原百姓進入,又收攏流浪的部族。
允許那些在這遼闊大地上逐水而居的百姓來到阿耆尼。
凡僧尼道修行之人,若可以自食其力,可來此城。
若想不勞而獲,宣稱佛陀者,請往他處。
若有那些個撒潑打滾,施展諸多神通來裝點門面的所謂修行者,自有那中土活佛親自調教出來的棍僧十三問候。
這一位肩膀肌肉寬闊,弘二頭肌極端發達,手中一根碗口粗細水火棍的光頭大漢,手中一個咕咕咕冒氣的大茶壺和你談佛論道的時候。
你最好是真的想要和他談佛論道。
李觀一又把金銀,器物的三分之一交給樊慶,讓他前往其他地方,把所謂的農奴,奴隸救回來,樊慶看著那一箱一箱的金銀,道:“這些金銀實在是太多了。”
李觀一道:“所以,要把他們帶回來。”
樊慶道:“可是,這金銀落在那些貴族手中。”
李觀一拍他肩膀,年輕的君侯眼中如同有猛虎,他沉靜笑著:“只是寄存于他們那里罷了。”
“總有一日,我們會取回來!”
樊慶看到那一雙眸子里,往日的散漫化作銳利。
垂首應下。
當然,在樊慶眼底,這是虎踞中原的一等開國秦武侯的宣言,在南宮無夢眼里,那就是這個小窮鬼一邊心痛一邊把那邊買賣人口的家伙記錄了自己的小本本上。
表面上大方,背地里咬著被巾恨不得把這幫家伙吞了。
于是,從中原逃離那里來到這里的中原人,離開故土的西域部族,都匯聚在了這里,人口一度抵達百萬人口以上,以戰利品,并應國國公府支持,通商等事上,勉強維持。
于官吏上,不拘一格,任用中原人,西域人,流浪部族。
只要有才華,就會被任用。
興辦教學,保留西域各自文字的同時,必修中原文字。
打破禁忌,規矩,掃除諸多的舊日陋習,并不反對眾多民族,部族之中的通婚,阿耆尼所部區域,一時名聲頗大,隱隱吸引眾多的流浪部族,前來這里。
樊慶為了宣傳阿耆尼城,絞盡腦汁,編撰了宣傳的話語。
可是效果實在是不行。
他出身簡單的很,當過武者,走過江湖,身上還有犯法的刺青,只是這東西被石達林這幫老鬼給去掉了,沒有什么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