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候或云游,或掛單,去偏僻處一意修行,或許便能解決其余許多煩惱了罷。
紫袖暗自思忖,心明卻問道:“施主為何出家?”
他回過神來,正色答道:“當(dāng)年英雄大會,有一個人問大師惡人可有惡報,你說地獄自成,惡人內(nèi)心日日煎熬。我當(dāng)時不解,如今懂了。”他看向老和尚平和的眼睛,“人若不死,每日念著親手作下的惡業(yè),竟然是這樣大的果報……我想要悔過贖罪。”
心明點頭笑道:“如此說來,剃度不難,只是老僧再向施主發(fā)一問罷。”他抬手向遠(yuǎn)處香客一指,“眾人來拜,拜的又是甚么?”
紫袖看著人群頂禮佛像、供奉花果,想答又不敢貿(mào)然應(yīng)答,心明又道:“此事不急于一時,施主不妨先在寺中小住幾天,且看佛緣如何罷。”
--------------------
兩段歌詞,
拈花微笑(4)
禪房遠(yuǎn)離大殿,有小門直通山間,一道泉水飛珠濺玉穿石而過,景色十分秀麗。紫袖住了幾日,逢著早晚功課時,只在殿外無人處獨坐靜聽;又常沿著小徑行至泉邊打坐,看水看樹,面對著山林練武,也幫小沙彌提水干活,和他們混得熟。
又一次提著木桶回去,他將泉水倒進(jìn)水缸,便見心明走了過來。
他一直琢磨心明留下的問題,又總覺開口一說便顯得沒有慧根,因此倒不敢自行找他。這時見他來尋,便上前行禮道:“數(shù)日前大師所問,我想了許久,仍不能明白眾人拜的是甚么。”心明神色慈和,只點點頭,紫袖又道,“此時不明白,才想潛心修行,自然有明白的一日。”
心明道:“施主此言亦甚有。這一問倒是老僧唐突了些,有失公允。”他朝紫袖一笑,“和尚整日置身寺中,看香客往來看得多了,方有此問。”
紫袖忙道:“還請大師不吝賜教。”
兩人便向一旁走去,心明緩緩說道:“譬如有人拜佛,是希求佛菩薩顯靈,施以援手,助他得償所愿。”紫袖道:“大抵都是如此罷?心愿既遂,日后還要來還愿的。”
心明道:“亦有拜佛之人,在佛前同樣念念有詞,卻只說自己要做甚么;出了寺門便腰桿筆直,勇氣大增,許是知道佛菩薩看得見,竟一鼓作氣放開手腳,從而成事。”見紫袖眨著眼睛看他,又笑道,“這樣的人不為許愿而來,卻是為了發(fā)愿。”
紫袖細(xì)辨二者差異,笑道:“頭一人是要佛菩薩幫他甚或替他做事;第二人卻是自己去做,特特到佛前來講,想必也為昭示誠意,倒像是圖個心安。”
心明頷首笑道:“自心不障,便在菩薩幫他之前,把這事做成了。”
紫袖深為觸動,想起一些故事當(dāng)中,菩薩曾在如來面前發(fā)愿一心行善,終成善果;又像是想到一些旁的事,不由感慨道:“若是許愿再來還,倒像是交換;心愿不遂,又要怪佛菩薩瞧不見自己;第二人倒是……”他想了想道,“照這樣說,第二人拜上半天出門做事,倒像是拜的自己了?”這話出口,他忽覺造次,忙止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