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的比干急忙阻攔,“大王,若是真的和姜桓楚聯(lián)姻,對我大商有利,此時姜桓楚舉棋不定,正在躊躇,若是讓子受和姜桓楚女兒聯(lián)姻,則東方可保無憂矣。”
經(jīng)過比干的提醒,帝乙才想清楚了,對呀,說的沒錯,要是我和姜桓楚成了親家,他還有什么理由,興兵造反。若是他起兵,則是不仁不義,必然也不會有多少人響應(yīng)。”
再加上剛剛肖宇清說了,他已經(jīng)和姜桓楚的女兒私定了終身,此事已經(jīng)是十拿九穩(wěn)。
不過此事還是機密進行的好,免得有人在途中做手腳,于是他給比干下了一道密旨,讓比干為他跑一趟,去當(dāng)一回月老,畢竟比干是直系親近的忠臣,而且還是子受的皇叔,于情于理,都符合這個身份。
商議已定,他讓子受先回去休息,同時嚴(yán)令所有知情者,暫時不要把太子回宮的消息散布開,若是有人走漏消息,定斬不饒。
當(dāng)下比干帶著幾個心腹,連夜啟程,直奔東魯。
一路暢行無阻,不知不覺早已到了東伯侯府,隨即讓人向里通報,說是大王有旨,讓他們速速接旨。
東伯侯雖然有些小心思,畢竟沒有放到明面上,他還是乖乖地焚香接旨。
當(dāng)他聽到,圣旨居然是讓他女兒當(dāng)太子妃,他也是有些出乎意料,畢竟路途遙遠(yuǎn),這帝乙是如何知曉他的女兒的賢名的。
不過既然帝乙已經(jīng)下旨了,那到底是遵旨行事還是馬上興兵造反呢?
隨后他讓人請比干去安歇,他則召集自己的心腹商議。
此時他的身邊有長子姜文煥、管家姜英、以及各路文臣武將。
他把此事一說,眾人議論紛紛,首先開言的的,正是姜文煥。
他對著姜桓楚說道:“父親,此事實乃天大的好事,我們父子雖然有意聯(lián)合方國,畢竟商朝勢大,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若是真的反目,恐怕我姜家這么多年的基業(yè)就會毀于一旦。”
“而且我觀南伯侯、西伯侯、北伯侯,雖然說是我們起兵,他們必定響應(yīng),然而只是口頭應(yīng)允,做不得數(shù)。”
“反之,我們和大商聯(lián)姻,帝乙對我們自然看顧,不會與我們?yōu)殡y,而且姐姐做了太子妃,未來就是皇后,姐姐的兒子自然也就是太子了,這豈不是和我姜家得天下一般無二。”
姜桓楚點了點頭,正待說話,然而旁邊早有一人跳了出來,喝道:“東伯侯萬萬不可,此乃是帝乙之計謀,一旦小姐入宮,再無返還之期,您有生之年,再無反商可能。”
其余眾人也是議論紛紛,基本上也都是這兩種看法,姜桓楚也是覺得兩邊都說得有理,一時居然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姜英清了清嗓子,對著姜桓楚說道:“侯爺,我覺得這個事情既然難以決斷,我們干脆問問小姐的意思,若是她愿意進宮,那我們就好生送她去朝歌;若是她留戀故土,不肯離去,那我們就殺了比干,馬上起兵。”
聽到姜英之言,姜桓楚點了點頭,“還是你深知我心,甚合我意,就這么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