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離將桌屏從背簍里取出來,讓掌柜查看。
掌柜看過后,十分滿意,說道:“這桌屏我開六兩銀子,你婆婆以后若是有空,讓她可以多繡一些。”
他也是有些眼力的,這樣技藝精湛的刺繡技術(shù),越看越覺得像京城那邊的手法,不太像這邊的,心里不禁琢磨著,不知這姑娘的婆婆以前是不是去過京城,和那里的繡娘們學(xué)的。
郁離沒想到比預(yù)期中的五兩還多一兩,難免詫異地看他。
掌柜笑道:“這桌屏繡得很好,這個價格是應(yīng)該的。”
這樣的桌屏,放到府城那邊賣,能賣出二三十兩的價格,可是翻了好幾倍。當(dāng)然,這樣的話就不必和她說,不然這姑娘要是知曉,不愿意來賣桌屏可就不好了。
郁離拿到六兩銀子,然后又買了些料子和繡線。
掌柜很大方地只收進(jìn)貨錢,甚至還免費送她不少布頭,這布頭對窮苦人家來說也是好東西,一般也是要花銀子買的,現(xiàn)下掌柜是當(dāng)添頭送她了。
離開繡莊后,郁離轉(zhuǎn)去縣城的書齋。
縣城有好幾個書齋,她要去的一家書齋名叫“進(jìn)賢書齋”,這名字光聽就大氣。
作者有話說:
◎手抄孤本◎
郁離進(jìn)入書齋時,書齋里沒什么人,只有兩個穿著文士衫的書生在書櫥前找書。
店伙計正在小心翼翼地收拾著書。
書齋共有三間門面,面積非常大,算得上是縣城最大的書齋,聽說書齋的老板是府城那邊的人。
進(jìn)門就是賣筆墨紙硯的地方,再進(jìn)去是擺滿書的書櫥。
這書櫥做得很精致,上面的書一本本地擺放著,十分貴重的樣子。
郁離看了看,書櫥里的書有新有舊,有線裝的也有蝴蝶裝、包背裝的,大多都很精致,不過更多的還是手抄本。
印刷的書太貴,很多人都買不起,手抄本就便宜許多,一般人大多都是買手抄本,如此也養(yǎng)活了不少專門抄書為生的人。
在郁離觀察時,店伙計見到她,迎了過來,“姑娘要買什么?”
做生意的都有些眼力,雖然郁離這穿著打扮十分樸素,看就是買不起書的樣子,也極少有女子進(jìn)書齋。不過也有例外,有時候也有一些婦人來書齋為家里的讀書人買些筆墨紙硯或者書之類的。
就算郁離看著買不起,店伙計也沒有輕賤。
會來書齋的都是讀書人居多,讀書人的性子大多清高,且重視德行,若是店里的伙計是個輕賤他人的,難免對書齋的印象不好。
郁離問:“你們掌柜在嗎?”
傅聞宵說了,要將他的手抄本給掌柜,應(yīng)該是和掌柜熟悉,找掌柜準(zhǔn)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