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大熊貓,可能大部分人,根本不會聽說這些地名。
山腳附近的公路,車流量較少,而且處處設置監控點和警示牌,確保來往車輛不會傷害野生動物。
既然三只熊熊喜歡鬼混,工作人員索性由著他們去。
國寶嘛,是應該囂張一點。
大約觀察到第五天,保護團隊意識到奇怪的現象。
三只熊熊看似鬼混,其實方向明確,大致保持著向西北方向遷徙。
截止目前,秦嶺野生大熊貓僅生活在陜西境內,總共有七個局部區域,相隔最短距離普遍只有幾十公里。
由于山路艱險,加上領地內不缺食物,幾個區域必須依靠人工干預,才能互相交流。
國內熊貓保護團隊,建立跨省保護項目,有意擴大熊貓活動范圍,卻始終沒有打破區域之間的壁壘。
因為沒有熊踏出第一步,縱然保護團隊使勁渾身解數,卻始終無法確定:
野生熊貓該如何跨越地理壁壘?
發現三只小熊走著走著,竟然越來越靠近旁邊保護區,工作人員激動地差點跳起來。
小熊沿途留下的氣息,會向同類傳遞‘這條路可以走’。
只要追蹤小熊移動的路線,在沿途準備能夠讓熊貓維持生存的資源。也許要不了多久,這條路就通了!
到時候,保護團隊不必費盡心思,把亞成年熊貓轉移到新的保護區增加基因多樣性,他們自己就能互相串門。
隨著走動越來越頻繁,橫戈中間的壁壘注定不復存在。
曾經因為人類肆意擴張而隔絕的熊貓棲息地,必將重新連接起來!
意識到這一點,國內負責熊貓保護工作的所有專家學者,立刻召jihui議。
所有關注熊貓的人,都知道連通棲息地的重要性,將小熊走過的路,稱為‘熊貓界絲綢之路’。
相隔兩千多年,在人類絲綢之路的起源地,自然文明邁出了自己的腳步。
經過幾天討論,與會專家一致決定,必須重點保護小熊之路。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此次重點項目的前提是:三只小熊當真能連接不同的保護區。
“拜托了,250,希望全部壓在你身上了!”
“這種時候還叫什么250?只要他能走到隔壁保護區,他就是我的神!”
消息傳出,三只鬼混小熊得到空前關注。
甚至有熱心人士不遠萬里前來,開著車繞著盤山公路轉八圈,就為了看三只小熊走到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