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穎語看來,最糟心的就是《淚之歌》的結尾,父親天天裝病,裝到自己終于得了病,母親成日咒罵,看到父親這樣也慌了神,主角經不住良心的譴責,開始帶父親跑各處看病,一邊負擔起整個家庭,一邊學著理解父母。
“他理解什么了?有什么值得理解的嗎?”
“所以這電影拍出來到底要告訴觀眾什么?”
郭穎語打開微博,首頁幾乎全是國慶檔電影的大混戰,在一眾大制作電影中,《淚之歌》的熱搜數絕對不算少,有一位影評人洋洋灑灑寫了一大段,最后總結道,“在故事的結尾,《淚之歌》劇情得到了升華……”
郭穎語:“……這是人類寫出來的文字嗎?”
哪里升華了啊!
倒不如說,《淚之歌》劇組造了一坨屎,這坨屎從固態直接變為氣態,期間沒有經歷液態的過程——原先那坨屎掉在那里,人離得遠些就能逃避它,可它偏要升華成臭氣熏得每個人臭不可聞。
郭穎語只接受升華的這種定義。
胡言默默豎起大拇指:“你物理學得很好。”
郭穎語:“被逼的,謝謝?!?/p>
總而言之,看到《淚之歌》的后半部分,她感覺自己腦門上冒著火,差點能把她頭發點著。
她寶貴人生的兩個小時,竟然花在讓自己生氣這件事上了,實在是很不值得。
在郭穎語看來,《淚之歌》的導演和編劇是不需要獲得觀眾共鳴的,前半部分好歹符合現實,但后半部分……擱這搞釋然文學呢?
觀眾只是他們py的一環是吧?
郭穎語和胡言說要給《淚之歌》打低分,一開始確實有開玩笑的意思,可現在,兩人確實忍不住打低分了,甚至,打完分之后,兩人默默看向陸煦,眼神威懾他也打。
陸煦:“行吧?!?/p>
陸煦是看過《淚之歌》的初始劇本的,他那時候就覺得,《淚之歌》是典型的只提出問題不解決問題。
而電影上映之后,陸煦發現,最終成片劇本又有改動——甚至還不如最初的版本。
陸煦確實不理解劇本的改動,不過他的觀影感受是——齊笛想拿獎的話,在評委們愿意接受劇本邏輯的情況下,倒也未必不可。
劇本改動最大的地方,其實是齊笛所扮演主角的心理變化,從一開始的倔強不甘到后來被同化、再到覺醒……齊笛在電影中的個人發揮非常充分,流著淚的主角、崩潰的主角、絕望的主角……他都一一展現出來了。
齊笛哭戲”這個詞條甚至上了熱搜。
在這個詞條下方,則是營銷號們對齊笛演技的無限褒揚,什么“影帝級別的發揮”、“貼近現實而有張力的演技”、“引起共鳴的眼淚”。
陸煦:“……”
我倒要看看第一天能騙到多少錢
事實證明,國慶檔果然非同尋常,在轟炸般密集的營銷和排片的共同助力下,《淚之歌》首日竟然拿到了15億票房。
上映之前,《淚之歌》曾靠預告小小出了回圈。
預告下方,有如今已過中年、至今仍被童年經歷困擾的中年人的留言,他說自己想到那時候依然會流淚,雖然已經逃離了父母,每年卻都有親戚批評他不孝,指責聲潮水一般向他涌來,逼著他體諒父母。
“父母沒有錯,但小時候的我犯了什么罪嗎?”
還有對父母的偏心無法釋懷的女生的留言。
《淚之歌》是為數不多為這群人寫的故事,在劇組發布預告后不久,這群人一邊留言,一邊表示自己一定會去電影院支持《淚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