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們的五塊拼圖——先知、怪異、原住民、研究者、奧列格和葉戈爾——他們自然也擁有自己的視角和立場,里面有客觀的,有主觀的,有局限,有被隱瞞。”
“有了這個基本的概念,解謎就會變得更簡單些。”
“先說先知,在五塊拼圖里,先知在整體的時間線上出現的最早,也最為完整,即使我們只獲得了他的殘片的記憶。但以它作為基礎,往上面拼接其它四塊拼圖,是相對簡單的。”
“先知,目前可以確定,是一樣黑銅色金屬制成的有著半導體收音機外表的地外文明產物。”
“它在設定上缺失地球以外的記憶,只能模糊記得自己是從更高維度的文明處漂流來到了地球,被一種不知名的力量驅使著。”
“我們不需要去探究它的來歷,但關于它的降臨,小貝爾的故事書卻有不同的描述。”
“它不認為先知是像太空垃圾一樣漂流而來的,而是說:‘布滿烏云的天空先是破了一個洞,之后那里出現了一只高高在上的眼球,再然后才是先知作為一道流星,砸入了切爾諾貝利’。”
“這本故事書同樣具有它的局限性和被隱瞞的可能,而且它的整體內容都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但值得表揚的一點是,它沒有過多的夸張和憑空捏造的想象部分。”
“我有理由相信,這本書里的描述大部分還是真實可靠的。”
“這也就說明,在先知的降臨這一點上存在一個疑點,它究竟是無意識地來到了地球,恰好選中了切爾諾貝利降臨,還是被那顆眼球投放,亦或是那顆眼球也屬于它,只是它讓天空裂縫,打開地球空間的一種手段?”
“先知在記憶碎片中對此有猜測,但和我的想法有些差異。因為任何事物都難以脫離自己的立場和視角,記憶,尤其是沒有明確依據的殘缺的記憶,可是最會騙人的。”
“所以現在我們暫且把這件事放在這里,稱為疑點一,留待拼圖完整時再提。”
小貝爾的故事書無風自動,靜悄悄地翻著頁。
“刨除這個疑點,先知身上剩下的一切就相當簡單了,和川川得到的記憶碎片基本一致。”
寧準言簡意賅道:“1973年切爾諾貝利修建核電站,1974年先知降臨切爾諾貝利。降臨后,裂縫消失,它與地球上的未知能量沖撞,陷入沉睡。同年,它外泄的力量封鎖了切爾諾貝利,并吸引了全球的怪異前來。”
“1977年3月先知蘇醒,切爾諾貝利恢復與外界的聯系,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批準在陰面建立保護性地下基地。”
“這里存在疑點二。”
“先知在昏睡的三年里,只有部分知覺,偶爾會聽到一些外界的聲音,它主觀上認為他們在討論的只有它,也認為,切爾諾貝利所謂的陰面是被它的力量污染,完全屬于它的領地。”
“但在這份《切爾諾貝利地下基地成立公告》上提到的卻是‘1977年3月,于切爾諾貝利‘陰面’建立保護性地下基地……依托挖掘成果,對話高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