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山辭晌午得了蕭高陽跟姜蘭禮的筆記去了印刷坊,印刷坊已經把梅淮的筆記印下來了,鄭山辭翻看幾頁心中滿意,“找畫師再設計封面,這樣就可以擺到書架上了。”
于管事心里還是有些忐忑,“鄭大人,我們印刷這些筆記能賺到錢么?”
印刷坊目前處于虧空中,這部分印刷筆記的錢還是向戶部借的款子。他是一個老實本分的人,在印刷坊沒有貪污,只是有些中庸了。
“放心吧,到時候你在書鋪的門口立一塊牌子就寫狀元榜眼探花筆記大賣,這幾個字,賣書賺的就是讀書人的錢。”鄭山辭寬慰道。
京城中的讀書人多,自打科舉可以入仕后,各大家族培養子弟越發細心了,勛貴子弟可以烤蔭庇來獲得官位,但那一般是虛職或是官職較低的位置,只有有了進士出身在朝中做官才是名正言順的。有了科舉后就打破了世家做官的特權,世家的子弟若是不爭氣,他們還可以通過跟新晉有出息的進士結為姻親,達到穩定上層階級的目的。
變相的說法就是找一個潛力股。
榜下捉婿正是基于此。
能讀書人的人大部分都有錢,這前三甲的筆記他們不得不買。要是別人買了看了,自己沒有買,沒有看,他們半夜里想起來都睡不著。
鄭山辭把三個人筆記都都印了五千冊,先看看情況再加印。
于管事:“鄭大人,這一份筆記定價多少?”
古代的書籍字很少,像是《大學》如果沒有注釋這些,只有幾萬字,很短,言簡意賅。梅淮的筆記給了三本,鄭山辭分為三冊。蕭高陽有五本,姜蘭禮有三本筆記。
“每本賣一兩銀子。”
于管事瞠目結舌。
有了印刷技術后,書籍的價格就大大的降低了。像是漢代要把書籍記錄在帛上這樣書籍的價格就貴了,如今大燕有印刷技術,這一冊書賣一兩銀子還是有點小貴。
于管事應承下來。
鄭山辭走后,于管事讓工人們把蕭高陽跟姜蘭禮的筆記也開始印刷,他拿到一本梅淮的筆記,翻開幾頁瞧見這字,心中贊嘆了一句。這前三甲的字都各有特色,瞧著就漂亮。印五千冊,于管事覺得有些多了,萬一賣不出去只能積壓起來。
這樣就要把印刷坊拖垮了。于管事嘆口氣,罷了,鄭大人也是第一次管這樣的事,又是他的上官,他只能聽鄭大人的。若是五千冊見不到什么苗頭,鄭大人就會知道收手。
他是讀過一些書,對讀書人也很崇尚,但是這管理鋪子的事鄭大人還是不太行。于管事有些惆悵,罷了,前一個上官根本就不管這些,現今梅大人把鋪子交給鄭大人打理,鄭大人還是管了。
這般想開后,于管事就讓工人抓緊把冊子印出來。
……
冬日寒冷,上朝時金鑾殿果然只放了幾盆炭火,跟沒放一樣,朝臣們都是縮著脖子的。各自閑聊著話,等武明帝來后,他們就收聲了。
冬天冷著,基本上是六部尚書跟內閣大學士說話,其余的人沒甚事都是聽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