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瞞鄭大人,我回到家時已經有二十歲了,我對父母還是陌生的,雖說在跟他們親近,但心里還是別扭,不知該如何跟父母相處。這次可以出海,我也想去外邦看看。”聶言把自己的想法坦誠的告訴鄭山辭。
“出海很辛苦,你若是下定決定了我也不好勸你,你好好帶著包袱,藥物跟水源,食物這些都要多帶一些。”
聶言微微一笑:“多謝鄭大人。”
“鄭大人,我還有一個請求。”
鄭山辭沒有貿然答應下來,“你說。”
“我在書院求學時,沒有拜入夫子門下做關門弟子。有夫子曾經讓我拜入師門之下,我拒絕了。我并非性子孤傲,只是覺得更習慣一個人了。遇到鄭大人后,鄭大人的品行讓我敬仰,鄭大人的話讓我受益匪淺,我想拜鄭大人為師。”聶言想拜鄭山辭為師是真心的。
收拾收拾
鄭山辭看向聶言,沉吟片刻問道:“你想拜我為師,是因我品德高尚,事實我并不是什么圣人。”
聶言說道:“鄭大人在我心中已是最好,我也不是顏回那般的弟子,但我愿侍奉鄭大人,跟著鄭大人學些本事報效大燕。”
鄭山辭對上聶言的眼睛,他淡笑:“那我就收你做弟子,入我的門下,就要做勤官,做清明之人。”
聶言心中涌現一股欣喜,他忙不迭給鄭山辭行拜師禮,奉茶:“多謝老師。”
聶言還覺這儀式不夠鄭重,他提出下值后去鄭府再給鄭山辭行拜師禮。鄭山辭應下,古代的師徒之間的關系猶如父子,牽扯甚廣,鄭山辭思忖片刻就接受了聶言的拜師,心里對聶言心存憐惜之意,聶言在他手底下做過事,同時也是一個干練的人。
聶言得了鄭山辭的同意,眼眶微紅。
他還以為鄭山辭會拒絕他上門拜師,這事太鄭重了,聶言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沒想到鄭山辭就同意了。
他對鄭山辭感激又親近。
鄭山辭把他扶起來,溫和的說:“你自己都是二十多歲的人,怎么還這樣容易紅眼眶?”
聶言不好意思的垂眼,“拜鄭大人為師,我心里情難自已,讓老師見笑了。”
鄭山辭也覺要下值后回到家中給自家弟子找件禮送與他,單單在值房里的東西都是他自用的,不好送給聶言。
聶言告辭后,腳步還帶著輕。回到翰林院他還能端得住,但渾身都輕松起來。
有相熟的翰林見他今日心情不錯還納悶的問道:“聶兄就這么想出海么?”
聶言正色道:“只要能為朝廷做事便成,再者我還未見識過外邦,趁著年輕還能折騰便想去看看。”
頭一句話說得官腔十足,同僚更愿意相信聶言是想出海看看。
“你這個身份不必再這么折騰。”翰林說話間有幾分艷羨。
他跟聶言相熟時,聶言還是一個雜貨鋪的兒子,他家是小世家,因為聶言的學識跟人品與他交往。結果這位仁兄搖身一變就成了尚書之子,還是獨子。這運氣誰都羨慕不來,想著聶言少時吃的苦頭,同僚又覺不羨慕了。
聶言:“我真的是想出海看看,還能磨礪自身。”
同僚不再相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