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邊的呼吸依舊滾燙,但你和溫玉山各懷鬼胎,都想弄死對方。
溫玉山這才坐正,他從懷中拿出一封信,油皮信封包著,沒寫寄給誰。
但你認出,這是你留給孟鴛專用的信紙。
「蕭大人此言差矣,站錯隊的不一定是我?!?/p>
你按著那封信:「一封信罷了,能影響什么?你大可將它散布出去,看我會不會怕?!?/p>
溫玉山亦按住信的另一角:「溫某便是知道蕭大人不怕,才拿來還給大人的。卻也想和大人說一句,乾坤未定,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溫家在京城經營近百年而不倒,別的不說,經驗不可能少,寧可不站隊,斷沒有站錯隊的道理。
這種世家大族,大多是和梅忘塵那樣,兩邊都攏著,誰也不得罪。
除非,七皇子有必勝的把握。
沒過多久,姚貴妃晉封皇貴妃的旨意下來了。
中宮之位空懸多年,就在眾嬪妃都死了心的時候,姚貴妃半只腳踩到了后位。
有些唬人,要不是你日日聽李桓的吩咐,恐怕也要以為太子之位即將易主。
七皇子卻覺得此事板上釘釘。
他叫住剛走出仁德殿的你,要你改投他的麾下。
「殿下說笑了,微臣是大齊的官,是大齊皇帝的臣,誰是天子,微臣便為誰效力?!?/p>
你用場面話搪塞他,他笑著點頭,稱贊你是國之棟梁,可轉身就給你使了幾個絆子。
其實他才是最像李桓的人,陰得很,你不可能在這種人手底下做事。
溫玉山也不閑著,絕不放過任何跟你唱反調的機會,彈劾你的折子一封接一封,大到你審案用什么刑,小到出門先邁哪只腳,無論什么事,總能聲情并茂、洋洋灑灑寫下一篇你此舉定會禍國殃民的文章來。
他追著你咬,你也不手軟,借著查案的名頭,三天兩頭將他請到大理寺配合調查。
你倆斗得激烈,甚至有些兒戲,李桓卻只當看不見。
這種微妙的平衡維持了大約一年,終于被姚皇貴妃打破。
她給李桓舉薦了一個方士,說是能煉出長生不老的仙丹。
這是讓秦皇漢武齊齊折腰的陽謀,李桓心中未必不清楚,可他是個垂暮之年的老人。
就算是假的,他也想信一信。
那方士進宮后約莫半年,姚子音終于得償夙愿,入主中宮。
你比誰都清楚,君心已經動搖,李慕的處境不妙。
封后大典那天,李慕在信陵寺念了一整天的經,說要為母后祈福。
也不知這「母后」說的是姚子音還是他那早逝的母親,終歸是在祈求他的父皇再憐憫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