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將領只會關注眼前的戰事,如項籍這樣天才,已經在規劃未來。
項籍并不喜歡現在六國舊貴所復立的新國家。
六國舊宗室太有聲望,六國舊士人皆歸舊主。這不利于他建立新的霸業。
諸侯肯定會復立,但復立的當是依附他的新諸侯。
他又不是想光復周朝秩序,而是要建立項家為主的秩序。
如果不是項梁被困,項氏族人反對他帶兵繞到中原西進,項籍更想趁著叔父項梁牽扯住秦軍,迅速入關滅秦。
這樣自己建立的功績,才足以讓他取代楚懷王。
幸虧諸侯都懼怕秦國,再加上自己的暗示,沒有人愿意與劉邦一同入關。劉邦只帶自己的人馬,當是不可能打進函谷關的。項籍不用擔心劉邦搶了他的功勞。
不能迅速滅秦,他就要借著叔父被困之事震懾諸侯,讓諸侯聯軍聽從自己的指揮。
等叔父被救,諸侯也會畏懼自己,而不是只聽從叔父的話。
所以項籍以秦軍強勢為由,沒有立刻發兵,先要求整合諸侯軍隊。
楚懷王同意了項籍的建議,卻沒有將項籍任命為主帥,而是任命資歷比項籍更老的宋義為主帥,項籍仍舊為裨將。
因項籍年輕,項家自己內部都沒有意見。
現在項梁都還活著,沒人會想著支持項籍上位。
楚懷王又任命項梁的心腹謀士范增為副將,等于說宋義的兩個副手都是項家人,基本是確定了項家對這支軍隊的領導。
項家人對楚懷王很滿意。
項籍不滿意。
他忙碌了這么久,居然為他人做了嫁衣?項籍心里燃起了不甘的火苗。
劉邦見狀,匆匆離開了。
他眼神比其他人好,其他人看不出項籍在忙碌什么,他看得一清二楚。
項籍此人,居然沒有把項梁的安危放在心上,現在就想奪走項梁的權力?
雖然劉邦知道項梁、項籍叔侄二人將來肯定會成仇,項籍不愿意屈居人下,項梁不可能不把自己親手創下的家業交給親兒子,但這也太早了吧?
劉邦腳底抹油,在楚懷王點了宋義為將后,就匆忙溜了。
離開之前,劉邦特意討好項籍,把自己帶來的金銀珠寶一股腦都送給了項籍,保證自己一定好好佯攻。
項籍正處于苦悶中。
他積極謀劃召集諸侯聯軍時,本已經隱隱成為諸侯之首。楚懷王不知道聽了誰的讒言,居然任命宋義為將,諸侯便悄悄遠離了他。
沒想到劉邦仍舊這樣尊重他,項籍對劉邦的印象稍好,起了拉攏之心。
于是他試探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