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義此人,熟讀兵書,較有遠見,明白楚懷王現(xiàn)在最需要的是什么。他給楚懷王立下軍令狀,保證一定會迅速出兵,救回武信君項梁。
領(lǐng)兵出發(fā)后,宋義便命令將士不眠不休急行軍,并派人突圍進入城中,約項梁共同出戰(zhàn)。
既然以項梁的安危為主,宋義便不顧自己這方死傷了。
他要與秦軍硬拼,逼秦軍露出破綻,讓項梁突圍。只要項梁突圍,之后戰(zhàn)斗是勝是敗都無所謂。
這里是楚國故地,因十幾年前的秦楚大戰(zhàn),之后又有很重的徭役,連曾經(jīng)的田地都已經(jīng)長滿了小樹。山上更是密林叢生。
宋義麾下多為楚人,對當?shù)貧夂蚝偷匦味己苁煜ぁ?/p>
他堅信自己哪怕戰(zhàn)敗,也能從容保留大部分實力退走。
項羽卻十分反對。
在項羽看來,現(xiàn)在天氣shi冷,將士急行軍十分困難,兵卒叫苦不堪。此時宋義不僅不安撫兵卒,還試圖讓兵卒硬沖秦兵,楚兵定會死傷慘重。
楚兵本土作戰(zhàn),無論糧食還是天時地利都比秦軍更強。這時候該以逸待勞,保留士氣,并繞道切斷秦軍糧道,再與秦軍正面交戰(zhàn)。
若按照自己的戰(zhàn)術(shù),此戰(zhàn)必勝。
項羽向宋義據(jù)理力爭。
宋義搖頭:“論用兵,我可能不如將軍;但論遠略,你不如我。對楚國而言,武信君值得用現(xiàn)在所有的將士去換。再者,我會命令其他諸侯先攻打秦軍,項小將軍不必擔(dān)心楚兵會折損太多。”
宋義與范增一樣,都是投奔項梁,而非楚懷王。項梁還未死,宋義以為自己和項家還很親近,所以對項羽說話較為直白,沒有藏著自己陰暗的小心思。
在宋義看來,秦已經(jīng)快自滅,現(xiàn)在與秦軍這一戰(zhàn)是勝是敗都是小事。
他著眼的是滅秦之后。
大秦未滅時,諸侯皆臣服楚懷王。但秦已滅,這些諸侯至少有一半都會與楚國為敵。
陳勝死后,項梁和劉邦就是繼任大義者。項梁擁立楚懷王,劉邦投奔之,項梁地位又在劉邦之上。
對之后的逐鹿天下而言,大義名分非常重要。
項梁活著,大義就穩(wěn)穩(wěn)地站在楚國這邊。
所以宋義不在乎一戰(zhàn)勝負,只要項梁活著就好。削弱其他不省心的諸侯,更是意外之喜。
項羽見宋義居然是奔著失敗去的,十分憤怒。
明明可以獲勝,卻因一些陰暗的小心思明知有坑,還故意去踩,項羽深深厭惡宋義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