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荀子當了幾十年的稷下學宮祭酒,門下什么派別的弟子都有。若出自他門的學生都算儒門,儒門自然無所不包。
那么真心為了學以致用的士人,自然都要自稱儒門了。
儒有這么強的包容力,難怪生命力最強,延續到現代也能繼續開拓創新。
你就說咱們社會主義的終極目標大同社會是不是儒學概念吧!
我圣學無所不包!
劉盈笑道:“這下子儒家內部打架更加激烈了?!?/p>
叔孫通捋了捋胡子,笑道:“一直很激烈?!?/p>
他看了浮丘和毛亨一眼,道:“我先師孟子,和他們的先師荀子就打得很激烈。”
被嚇大的劉盈差點沒繃住自己處事不驚的態度。
啊?!叔孫通是孟子一門?!
你這個孟子,和后世儒家推崇的孟子是不是區別有點大?!
劉盈想了想孟子的學說,然后納悶地發現,叔孫通所傳承的“孟子”學說,好像才更正統。
在戰國時,強調忠君的“愚忠者”反而是堅信人性本惡的荀子。
而孟子,對君臣的解讀則是“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一門的儒,并不會對某個君王愚忠。
他們最大的忠誠,獻給會踐行仁義道路,實現儒家“天下大同”終極目標的圣王。
他們狹隘的忠誠,獻給視自己如手足,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賢主。
儒門在民間是顯學,但在戰國貴族中卻不受歡迎,就是因為他們是一群“反賊”。
荀子強調“愚忠”,才讓儒家在貴族上層有了話語權。
叔孫通本人就是典型的孟子傳人。
他認為秦始皇已經統一天下,秦國能實現自己的抱負,便在秦國當大官,管理秦儒。
哪怕秦始皇焚書并坑了許多儒,叔孫通這個秦儒帶頭人仍舊高官厚祿,儒在秦國朝堂仍舊有一席之地。秦二世問策的時候也會問儒。
秦國滅亡,他就選擇了最強大的西楚霸王。
西楚霸王不是個好君王,哪怕劉邦在彭城慘敗,他也跟著慘敗的劉邦離開,與劉邦共苦。
劉邦天下未定的時候,他給劉邦推舉壯士,哪怕壯士中有許多盜賊,品行不端。
劉邦要治理天下了,他就給劉邦推舉老成持重之人,制定大漢的禮儀,推舉儒生入朝。
那都是漢高祖七年的事了。
劉盈本以為叔孫通已經給了他足夠的驚喜,當叔孫通領著孔騰來拜見他的時候,他才發現,叔孫通還能給他更多的驚喜。
孔騰是孔子八世孫,孔家現在的當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