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狠狠抽了馬屁股一鞭子,可憐的馬兒嘶鳴一聲,撒開蹄子狂奔。
劉盈收回探出的腦袋,鉆進阿父懷里坐好。
劉邦咬牙切齒:“你是做什么!”
劉盈壞笑:“我就是見不得外婆和呂釋之欺負我阿母。現在你我都已經跑路,呂釋之找不到人出氣,我倒要看看他和外婆接下來會做什么!”
劉邦道:“你不擔心你阿母為難?”
劉盈哼著“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曲調:“我就是要讓阿母為難。這之后,她為了避嫌,就不會再與呂釋之接觸了。”
將來阿父也不會再派呂釋之去沛縣接阿母和大父大母了。
劉盈知道阿父沒有將他的“故事”當真。
即使他所說的一些故事成真,阿父也不一定會按照他的話去做。因為大人們總是自以為是,堅信自己才正確,撞了南墻才會死心。
阿父不可能不知道呂釋之和外婆的抱怨,但他全然沒當回事,與呂釋之仍舊親密。
《史記》中劉邦當皇帝后,有人傳言審食其與呂后有私。劉邦置若罔聞,還因審食其在項羽處照顧呂后和劉太公,而封審食其為辟陽侯;
雍齒在劉邦起兵之初背叛劉邦,讓劉邦失去了最初的起兵地豐邑。劉邦攻了三次豐邑才把老家重新打回來。后來雍齒在趙國混不下去,毫不遲疑地帶著人投奔劉邦,沒想過劉邦不會接納他。
正如盧綰謀反還留在長城邊上,想著劉邦病好了就回去請罪一樣,幾乎和劉邦熟悉的人都知道,劉邦有時候心大得沒邊,就是你要殺了他,只要你道個歉,他都能原諒你。
所以呂釋之和外婆才那么嘴欠。
劉盈想讓阿母駁斥呂釋之和外婆,阿母只會訓斥他;劉盈想讓阿父為阿母撐腰,阿父卻認為芝麻點大的事何必抱怨。
“如果阿父阿母不解決問題,那我就只能用我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劉盈瞇著眼睛齜牙,“到時候若是誤傷了誰,阿父阿母就只能怨我年幼不諳世事了哦。年幼不諳世事的我能有什么壞心思?”
劉邦十分生氣,但比起生氣,更多的是無奈。
“你真的只有五歲嗎?”劉邦不解,“你哪里像個五歲小孩?”
劉盈得意道:“阿父是在夸我嗎?”
劉邦頭疼:“行,就當我夸你。希望等我們回家的時候,你阿母沒有哭壞眼睛。”
劉盈雙手捂嘴偷笑:“我早提醒過阿母。阿母應該做好了我會做壞事的心理準備。”
劉邦突然就不氣了。
仔細想想,這也沒什么好氣的。丟人的是呂釋之,又不是自己和呂娥姁。
按照常理,呂釋之這話是瞧不起劉邦。劉盈當眾揭開家丑,劉邦應該惱羞成怒。
可劉邦此人出乎常理,臉皮特厚,真不認為自己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