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太和正音》說“金沙水”能淘澄出金子。又有元人游歷滇中,
回來后曾對人說‘滇水產金之所,在南詔國金沙水,
礦之有金者,
在曲靖,在大理……’,
文獻中所載的‘滇’和‘南詔’便是當今的大理國,
”元代馬可波羅也曾在游記中記載滇地“河中有金沙,
甚饒。”,如今的大理國境內富有金礦是無容置疑的,沈持說道:“雖從漢代起就知道西南有金礦,可歷朝歷代都因為種種原因未能開發,
臣聽聞我朝的工部最擅長堪金礦……”他頓了頓:“但此事未能請示陛下,
臣就自己做主了,
臣惶恐。”
古代浩如煙海的文獻都記錄滇地盛產黃金,可只有元明清三個朝代在滇斷斷續續有金礦,是很小的而且沒怎么開采下去的那種,
一直到民國地質學發達,滇地的黃金產量才上去。
那地方確有一條黃金軸心帶,要是找著了,挖出斤把重的大金塊指日可待。
大理段氏以軍功起家,后來雖引入儒家文化,子嗣都與中原王朝一樣進學讀書,但是雜書不多,這些書,抄錄的人少,都躺著翰林院吸灰呢,他們估摸也曾找過麗水在哪兒,但是找不到。
另一方面,他們遠離中原上百年,國中堪輿這一脈沒有能人,因此這也給了我朝機會。
“不怪你,朕說過了,出使在外,”皇帝說道:“沈愛卿做主,只要留有后手,都無妨。”
“陛下,這事只能瞞一時,”俗話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沈持又奏道:“我朝不能耽擱,得在大理國反應過來之前,盡快堪明金礦。”
他說的沒錯。
其實,時光回到沈持一行人離開大理國之后,大理王段思倉曾問世子段清川:“國中有金礦,我們怎么都不知道?”不會只昭朝堪出來的那一處吧?
段清川:“不如咱們聘請堪金礦之人,四處轉轉。”
大理丞相段弼:“堪金一向是師徒、父子相傳,民間不允許私自學,是重罪,只怕是難尋。”堪金是朝廷秘不外傳的手法,想要找這樣的人,一時還挺難的。
“王上,”他又說道:“據臣從京城得到的消息,昭朝使臣沈持十分擅于謀略,他的話咱們不能盡信,到底有沒有金礦,臣還是派人去打聽打聽吧。”
“愛琦陷在昭朝人手里,”段清川說道:“哪還有靠譜的人給咱們打聽這件事?”
段弼:“臣在京城還有一個探子。”
這個探子不是大理國人,而是昭朝人,隱蔽得比較深。
……
皇帝蕭敏對隨侍的大太監丁吉說道:“去請工部尚書李愛卿來見朕。”他低頭掃了掃契約,有了它,他們遣人進去大理國堪礦就方便多了。
他又對沈持說道:“沐琨的大軍還未回去,朕請他挑一些人,速速想辦法進入大理國,在水、山兩地尋金。”
恰好朝廷也需要金礦。金子,不光對大理國來說是個致命的誘惑,就是對本朝來說,同樣夢寐以求。
接下來是工部干活了,沈持說道:“陛下,臣請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