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持等他們笑夠了才一本正經說道:“我此次遣商行與鴨池城做買賣,一來為了引鴨池城的貴族揮霍,快速消耗大理段氏的財力,使他失去與朝廷戍軍對抗的實力,
二來呢,
也是籌算著大興此地的商業……”
王淵:“你說下去。”
杜不寒:“沈大人請接著往下說。”
“大理段氏已是強弩之末,
這片土地很快會納入我朝的王治之下,”沈持說道:“我最近常常在想,日后該如何治理這片地方……”
“天下幅員遼闊,
從北到南物產風俗各異,此地盛產礦產藥材茶葉山珍,但稻米布帛卻很是欠缺,若能讓各地商行來往,將這里的物產賣到北地,把北地的稻米布帛運進來,互利互濟,長此以往,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兩兩有了商賈之利,或可讓這里的土司部落與我朝百姓相融在一起,日后不因為山高皇帝遠而再割據一方,又可減免大半兵燹之災,先生和杜大人說是也不是?”
且西南這個地方,蠻夷雜居,各式各樣的部落分散多如牛毛,都養著兵,一旦誰家沒糧食過不下去了就去打仗,劫掠他人。
部落間也不大太平。
他想:要是能通商,或許他們可以拿自己豐裕的東西去換取糧食,這樣就不用動不動就干一仗了。
“再往南去,也可與安南國通商,開邊市……”
興商貿,開邊市。
“這是其一。”他低頭飲了口茶又說道:“眼下朝廷在此地屯兵,興學,哪一樁不需耗資費財?若興了商,有大量的商稅進賬,可拿來作為官吏、將士的給養,此其二也。”
然而當朝和農耕時代的所有朝代一樣,重農抑商,若想要在這里興商,甚至開邊市,要說服皇帝,還要讓老大臣們點頭答應。
他上奏提出肯定是沒有份量的,王淵最是合適——為什么這么說呢,“重農抑商”一般被認為是儒家的正統觀念,從《論語》中有“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1”引申而來,但實際上,儒家沒有明確提出“抑商”,甚至也有提倡商業的說法,只不過沒那么明顯罷了,由王大儒來解讀,可以說是權威,讓別人反駁不得。
王淵幾乎沒有猶豫:“你擬奏折來,我看看。”
這是答應他了,沈持:“是,先生。”
杜不寒笑道:“方才先生還同我告狀呢,說沈大人使喚你,這……沈大人連壺酒都沒出,三兩句話就把先生給說服了,甘愿供他使喚,你說說……”
王淵笑道:“我只說讓歸玉擬折子,還沒最終答應他呢。”
杜不寒笑而不語。
沈持回去后思索幾日,擬了份草稿:昔日孔子入衛,見衛都繁華,亦盛贊其富庶,何以如此?全賴通商之故。子思曾說“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2”,若無商賈運輸讓物品得以在各地交換,百工何以足財用,君子何以柔遠人?先賢孟子更是提倡,
以我之余換他之多,皆各得其所,互利互惠,實有百利而無一害。
……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間之人,誰不趨利,豈獨商賈?一地,一國亦如此。臣奏請速開西南邊市通商,早開一日,便早一日從中獲利,晚開一日,弊患則多增一分。
……
你看看,儒家哪有說過“重農抑商”啊,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