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輕描淡寫地將事情說了一通,到頭來,竟然全成了他的功勞了。
若是沒有牽扯到沈江云夫婦,實際上以沈江霖的政治智慧,他當然是明白為什么杜凝章要這般寫的。
畢竟現在雖然逼供出來了一些信息,但是根本沒有辦法進一步證實,萬一得罪了幾位親王,在京城中引起了軒然大波,最后他這次賑災不成、反受其害,實在是得不償失。
還不如先將事情簡單化,壓一壓,只當普通山匪對待,等到解決了賑災事宜后,再好好搞清楚悍匪事件的始末,甚至,杜凝章都不一定會將這件事捅出去,而是將此事作為政治籌碼來和那些王爺們談判,以后或許更有說不盡的好處。
人人都在里面計較得失,只有他大哥大嫂想的是黎民蒼生。
偏偏想著黎民蒼生的人,卻連出現在這本邀功奏折里的資格都沒有。
如何的可悲可嘆!
但是現在不是悲嘆的時候,沈江霖迅速地將這份奏折合攏,然后放到了重要但不緊急的底下的的奏折并沒有引起周承翊多么大的注意力,賑災路途上雖然出了一點小波折,但是既然已經撥亂反正了,也沒損失多少賑災物資,周承翊便覺得一切向好,沒有什么大問題。
這就是作為帝王的無奈之處,只是通過幾本奏折去了解天下事,文字往往又可以充滿欺騙性,同樣一件事,不同的敘述方式,都可以得到兩種完全不同的效果,帝王又如何能夠將天下的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呢?
周承翊根據撂下了這本奏折,反而是最開始的第一本奏折,原本周承翊已經看過放下了,卻又再次拿了起來,笑著對沈江霖道:“說來二皇子的周歲禮朕原不想大動,只是架不住禮部的人一次又一次的上奏,只是這樣一來,又要花費不少?!?/p>
周承翊雖然口中說著“花費不少”,但是臉上的表情無疑是愉悅的,畢竟這是周承翊的嫡子,又是在他登基后不久,死掉了唯一的大皇子后,后宮好不容易又傳出了喜訊,有了這個正宮嫡出的皇子!
周承翊的子嗣不算多,在他登基的時候,他的后宮之中只有一個剛一歲半歲的皇長子,還有兩個小公主,但是登基之后不久,大皇子就因為染上風寒夭折了,這對周承翊實在是一個極大的打擊,畢竟這是周承翊第一個兒子,對他傾注了許多的心血和關注,看著那條小小的生命離開,周承翊自己都是痛不欲生。
然而,這還不是最糟糕的。
大皇子夭折之后,民間和朝堂上不知道怎么的,就流言四起,說著說著,竟然變成了皇長子是代父受過,定是當今有什么不德之事,才會在剛剛登基后不久,大皇子就夭折了。
這要的流言蜚語傳入周承翊耳中的時候,更是令他大發雷霆,恨不能將這些嚼舌根的人全部殺了!
但是那時候的周承翊剛剛登基不久,一面傷心緬懷自己的大皇子,一面還要和朝臣繼續爭斗周旋,就算心中有萬般痛苦,也只能咬牙忍了下來。
后來便有了二皇子的出生。
二皇子的出生,沖刷掉了大皇子夭折的悲傷,也讓周承翊后繼無人的傳言不攻自破,更重要的是,二皇子出自正宮皇后,天生就有占著正統地位,帶給了周承翊許多正向的政治利益。
周承翊登基之后,除了隆重的登基大典外,可以說其他一應后宮開支,都是能省則省,唯獨在二皇子的周歲宴上,被禮部幾次上折子奏請后,就“勉為其難”地答應了下來。
說到底,皇帝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偏向,二皇子如今圣眷正隆,許多明眼人瞧著,都覺得周承翊是拿二皇子看作當年的自己在培養了,二皇子只要不長歪了,或許馬上就是下一個太子。
若是未來太子,理應辦宴。
剛剛那第一封奏折,便是禮部呈上的周歲宴的規劃方案,周承翊看完之后,雖然心里覺得滿意,但是依舊認為奢靡了一些,此刻正好御膳房的人送來的幾道小點心,周承翊看了覺著今日的點心樣子做的格外精致,賞了沈江霖一盤,讓他坐在下首一起同用。
一杯清茶,一小盤糕點,作為上午的工作加餐,絕對再合適不過。
沈江霖謝恩之后,就坐在下首的小案后面,陪著周承翊一道用了起來。
周承翊今日心情不錯,和沈江霖邊吃邊聊,知道沈江霖尚未有子嗣后,忍不住在沈江霖面前帶著幾分炫耀的意思,說起了二皇子小時候的那點趣事。
當然,現在的二皇子也還只有八個月大,再有趣也不過是一些吃喝拉撒之事,好在沈江霖是同樣有幾分育兒經驗在身的,和周承翊說起來一點障礙都沒有。
等到話題轉到了周歲宴上,周承翊感嘆周歲宴的規制要精簡一點,卻看到了沈江霖面上欲言又止的神情,心下一動,問道:“沈愛卿難道對周歲宴也有高見?若不然,說來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