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來得及再多說幾句,就順著擁擠的人潮往后退去。
沈江云已經考過了縣試和府試,今年只需要參加院試便可,
所以到了這里,需要沈江霖一人去面對了。
這次族學中有四名學生同樣一起參加科考,分別為沈萬吉、沈貴生、沈越以及沈青禾四人。
這四人年歲都已經十五六歲了,瞧著都是大人樣,站在沈江霖身邊明明沈江霖要比他們矮不少,但是這四人都是對沈江霖恭恭敬敬的。
他們都是,時間給了兩個時辰。
很多人提筆便寫,畢竟時下對孝道是十分提倡的,每個人心中都有對孝道的理解,這題出的比往年都簡單,讓好些人心中松了一口氣。
但是要將這篇文章作的脫穎而出,則是有難度的。
據沈江云給到他的手札,這位主考官謝大人是個純孝之人,在京中頗有美名,這樣一個人出這樣一道題,只是為了讓學子們歌頌他這樣人的孝行嗎?還是有其他的意義在?
出題者必定是根據自己的出身思想決定的出題,同時文章優劣暫時放在一邊,越是和主考官的所思所想產生共鳴的文章,越是能夠被主考官取中,這已經是大家公開的秘密了,故而謝識玄這個人估計已經被許多有門路的京中學子研究過許多遍了。
沈江霖斂目沉思,這樣一位左右逢源、能坐上京中三品高官之位的順天府尹,他心中的孝道又是怎么樣的?只是人云亦云地“父母命、不可違”便是孝道,還是另有深意?
不,不僅僅是這樣,沈江霖將目光放到了“禮”字上,然后才開始提筆。
“世人皆知,應以孝立身,此乃為人子應盡之責,然父慈方能子孝,子之孝,源父之慈……”
沈江霖寫下了開篇詞,然后便按照這個中心思想繼續往下寫。
在沈江霖看來,孝從父母的教養中來,只有父母以身作則,方能教導出孝順之子,孩子才能以禮侍奉父母,孝與慈乃是一體兩面,不能只要求孩子孝順,卻不要求父母慈愛。因為沒有慈愛的父母,養育不出孝順的孩子,即便是孝順,也并非發自內心的孝順,那這種虛假的孝順便也成了不孝。
這是他的中心論點,然后沈江霖在此基礎上又拔高了一層立意,將慈與孝和君的寬容與臣的忠心做了類比,洋洋灑灑地歌頌了永嘉帝的仁慈與底下臣子的忠心,才締造出了如今的太平盛世。
這是題中應有之意,但是即使是拍馬屁,沈江霖也拍的別具一格,有自己的思想和內涵,絕非空穴來風、無的放矢之言。
這題寫的不算容易,不過沈江霖是比較擅長各種思想辯證的論述的,這種搞腦子的題目,難不倒他。
這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