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只有這些空談之人,那這些實際事務,誰來操辦?”
朱標聽到這里,眉頭緊鎖。
這些話題他并非未曾與父皇討論過,父子倆也的確覺得新晉士子有些難堪大用。
在他們看來,無非是讓士子們多歷練一番,能用的便升官,不堪大用的便安分守己,苦熬資歷。
可如今看來,科舉之路似乎從一開始就走偏了?
這讓朱標一時難以接受。
聽完朱標的疑問,胡惟庸微微一笑,略作思索后說道:
“這樣,若說其他,太子殿下或許不甚了解,難以體會。”
“不如臣說個殿下熟悉的,戶部,殿下應當相當了解吧!”
朱標毫不猶豫地點了點頭。
若說其他衙門,內里確實有許多他不甚了解之處。
唯獨這戶部,在他那位精打細算的父皇影響下,他從參政起便沒少琢磨,監國時更是恨不得常駐戶部。
而且,大明眼下朝政中的困境,不說十成十,至少有七成可歸根于財力不足。
北元猖獗,還不是軍費不足?
洪水肆虐,還不是興修水利的銀錢不足?
民生凋零,還不是苛捐雜稅所致,因為朝廷缺錢。
……
正因如此,朱標從一開始便對戶部格外重視。
這地方,才是六部之中他最看重、最熟悉的一部。
胡惟庸毫不意外地點了點頭,隨后掰著手指頭說道。
其一,戶部事務繁重且至關重要,無論是全國各地的財稅核算,還是朝廷的日常支出與國庫銀兩的調度,都離不開精確的計算。
關鍵的是,這計算不僅僅需要略懂皮毛,更要求高度的專業精通。
然而,如今朝廷的科舉考試已經不考核這些,學子們又為何要費心去學習呢?
其二,戶部中人才濟濟,賬目處理得游刃有余,那么監管戶部的人,如果計算能力不足,對這門學問不精通,又怎能看懂賬冊,發現其中的疏漏?
其三,不僅僅是戶部,就連地方州府主管財政的主簿,若是計算能力稍有欠缺,那么大明的財政稅收在基層就已經出現紕漏,戶部再強大又有何用?
總不能每年都派戶部的高手去州府為他們算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