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魯臺目光微閃,看似隨意地問:“你的親兵,年紀是不是有些小?”
他一直注意著朱高煦,很清楚這名親兵與最初領他們?nèi)霂さ牟苄M完全不同,至少曹小滿不會全程留在帳中,毫無顧忌地傾聽他們的對話。
李武明白阿魯臺的試探之意,但他不打算向這兩人透露朱高煦的身份,于是笑著裝傻道:“年紀小挺好的,你可以試試,他會聽話。”
阿魯臺腦中浮現(xiàn)無數(shù)疑問。
聽話?騙誰呢?
他不信李武找不出幾個成年的、聽話的親兵。
不過阿魯臺是個懂得進退的人,聽李武這么講,便不再糾纏于此話題。
帳中一時靜默。
很快,張武等人趕到,李武等人隨即啟程。
夜幕降臨,一隊快騎疾馳而過。
到達中軍報備后,李武帶著阿魯臺二人進入朱棣的主營。
朱棣此時盔甲未卸,手扶兵器架,英氣勃發(fā)地站在沙盤前,正在思考大軍部署是否周全,有沒有疏漏,正沉思之際,聽見身后傳來聲響,轉頭一看,臉上浮現(xiàn)出笑意。
他得到的消息只是李武前來,并未提到阿魯臺二人。
此刻回頭看到不是李武一人,而是身后跟著兩名蒙古人,不禁微微一愣。
李武快步走到朱棣身旁,低聲將阿魯臺二人的來歷及意圖告知于他。
朱棣聽后,眼中閃過一絲亮光。
這些時日的追逐讓他頗感厭倦,如今有了新的線索,怎能不令他喜悅?
阿魯臺二人恭敬地行禮參見朱棣。
朱棣笑容滿面,溫和地與他們寒暄。
隨后,李武退至一側,扮演侍衛(wèi),默默觀察朱棣與阿魯臺的交談。
大致內(nèi)容無外乎二人感激大明的恩澤,不愿與阿扎失里同流合污,但因部族被阿扎失里脅迫而未能歸降,故特意前來通報消息。
不過,這樣的說辭,即便是朱棣也能看出其中水分。
阿魯臺二人若真有誠意投誠,戰(zhàn)場之上盡可率軍倒戈,然而眼下看來,他們只是送來消息,順便討好朱棣罷了,指望他們反戈是不可能的。
隨著時間推移,朱棣漸漸弄清自己想知道的事情后,便讓阿魯臺二人返回。
沉思片刻后,朱棣示意帳內(nèi)其余人等退下,僅留下李武,然后問:“你覺得此事如何?”
李武稍作思考,答道:“若說他們真心投誠,恐怕不太可能。
一旦他們背叛阿扎失里,將來在蒙古諸部中就難以立足了。
但他們傳遞的消息,我認為值得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