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九年二月初一,凜冽的寒風仍在紫禁城上空盤旋,卻吹不散午門廣場上的莊重肅穆。隨著鐘鼓齊鳴,鎏金詔書在陽光下緩緩展開,朱紅印泥閃爍著威嚴的光芒。朱高熾身著明黃龍袍,手持玉笏立于城樓之上,俯瞰著丹陛下排列整齊的文武百官,聲音渾厚而堅定:“邊關乃國之藩籬,將士為社稷柱石。今日頒此《邊軍革新詔》,便是要讓九邊重現(xiàn)清明,重塑大明軍威!”
這份凝聚著皇帝心血的詔書,以朱砂工整謄寫,開篇便定下基調:“自洪熙六年至今,九邊重鎮(zhèn)所有中級以下軍官,凡涉貪墨軍餉者,即時退還贓銀,既往不咎;逾期頑抗,必以國法嚴懲不貸!”為確保政令能夠被準確理解與執(zhí)行,禮部連夜組織人手編纂《革新條例詳解》,不僅詳細闡釋詔書中的每一條款,還精心繪制了多幅圖文并茂的案例圖解。其中,大同參將主動退還克扣士卒的五百兩餉銀后官復原職,與薊州千戶拒不退銀、負隅頑抗最終被抄家流放的鮮明對比,被著重標注,隨詔書一同快馬加鞭送往邊關各地。
在大同軍營,一位曾鬼迷心竅克扣軍餉的參將,得知消息后連夜翻出藏在密室中的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