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稟陛下,”不知過了多久,一名青袍官員自隊伍中出列,眼神堅毅的昂然道:”臣翰林院修撰,有本奏?!?/p>
頃刻間,奉天殿內詭異的沉默被打破,但接踵而至的便是交頭接耳的竊竊私語聲。
事關宗室藩王,縱然是六部堂官也要謹言慎行,以免引火燒身,誰敢亂嚼舌根子?
這翰林院雖是朝中最為清貴的衙門,也有權風聞奏事,但修撰終究是個從六品的言官,此時焉敢高談闊論?
只是當眾人瞧清楚說話之人的面容之后,卻不由得一片嘩然,竟然是黃子澄?
黃子澄年少成名,曾跟在多名大儒身旁學習四書五經,于洪武十八年摘得探花,深受天子朱元璋和太子朱標的倚重。
故此,黃子澄在朝中的官職雖然稱不上顯赫,但卻是人盡皆知的”太子黨”,前途一片光明。
窸窸窣窣的私語聲過后,偌大的奉天殿重新安靜下來,就連戶部尚書趙勉也不由得微微瞇起眼睛,仔細端詳著這位”太子黨”。
這位年富力強的翰林院修撰此時突然跳出來,十有八九是打算為其身后的”皇長孫”謀劃了。
似是沒有察覺到身旁投來的各種眼神,年過四旬的黃子澄穩穩站立,朝著上首的朱元璋揚聲道:”陛下高瞻遠矚,微臣佩服不已。”
”但我大明國事多艱,宗室賞額數目過大,懇請陛下三思而后行?!?/p>
”不若暫且休養生息幾年”
宗室藩王權柄過甚,早已在不知不覺間威脅到了朝廷中樞,朱元璋此舉雖是能夠有效緩和宗室和朝廷之間的緊張關系,并在未來減少宗室對于朝廷的負擔,但在短時間內也會間接擢升宗室諸王的地位。
畢竟內陸藩王雖是沒了兵權,但俸祿待遇卻更勝往昔,潛移默化之下便會對朝廷生出不敬之心。
而對于這個改變,最大的受害者,便是如今在東宮為太子守靈的”皇長孫”朱允炆。
而他黃子澄最為朝中人盡皆知的”太子黨”,盡管明知朱元璋的政令從長遠角度而言乃是利大于弊,但此時也要硬著頭皮,反駁朱元璋的命令。
按理來說,這個恩威并施的法子,應該是朱元璋留給皇長孫的”殺手锏”才對,為何卻提前公布了?
除非天子心有所屬,不打算傳位皇長孫了?
想到這里,黃子澄心中便是咯噔一聲,腦海中不由自主回想起這兩日聽說的那些流言蜚語。
難道說,那些有關于皇長孫的傳聞并非空穴來風?
黃子澄越想越是心驚,一雙有些茫然的眸子不自覺瞧向以秦王朱樉為首的宗室們。
往常的時候,秦王所站立的位置,應當是屬于皇長孫的
”卿家言之有理”
就在黃子澄心亂如麻的時候,洪武大帝朱元璋清冷的聲音于大殿中悠悠響起,盡管其深邃的臉龐上依舊面無表情,但雙眸中卻是涌現出一抹轉瞬即逝的不滿。
以他深諳人心的本事,自是知曉眼前的黃子澄突然跳出來唱反調,乃是為了皇長孫朱允炆”站臺”。
若是放在之前,他或許會因為黃子澄”忠心耿耿”而滿懷慰藉;但如今他因為在詔獄的所見所聞,已是不知不覺間對長孫允炆產生了些許厭惡,對于黃子澄的所作所為,也難以產生半點好感。